研究表明,湿地松调节松脂生产的关键基因
近日,中国林业科学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小组在《国际生物大分子期刊》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研究论文发表在上面。
研究表明,氮吸收直接和间接方法协调的新机制
二月十九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徐国华、陈爱群团队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中(PNAS)上面发表了最新的研究论文,第一次系统阐述了NAR2.1-NRT2s介导的两个转录因子OsNLP3和OsPHR2协同调节磷酸盐转运蛋白复合体氮素吸收的直接途径和菌根途径的分子机制。
世界上第一个木薯液相繁殖芯片研发成功
近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生物技术研究所功能基因组和分子育种研究小组开发了木薯35K液相繁殖芯片,对木薯功能基因组研究和基因组选择繁殖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提高了我国木薯繁殖的技术创新能力。园艺研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Horticulture Research)。
全新三维小孔磷铝分子筛分析研究分析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郭鹏和刘中民院士团队合成了一种全新的小孔磷铝分子筛DNL-17,采用先进的3D电子衍射技术分析其复杂的晶体结构。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对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异质界面分层问题的研究解决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杨栋和研究员刘生忠团队在研究软性大规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异质界面分层问题时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Top-Down质谱表征新方法的研究和发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方军团队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光明教授团队合作,发展了top-Down质谱表征。(UVPD-TDMS)新方法为细胞中蛋白质原点质谱的表征和组合构象异质分析提供了创新的分析技术。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上。
实现高效合成氨高效合成电催化一氧化氮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崔晓菊和研究员于良团队在一氧化氮电催化合成氨的研究中取得了新的进展。该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高压-电催化系统,开发了一种集成的铜纳米线阵型催化剂,具有独特的三维多级孔结构,在安培级电流强度下完成了一氧化氮电催化合成氨的高效长寿命。这项工作为有机废气中一氧化氮污染物的利用和绿色可持续的电合成氨技术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中。
科学家们发现,非常裸钻的“六方金钢石”产生了新的路径
近日,吉林大学刘冰冰教授、姚明光教授团队与中山大学朱升财教授联合取得新突破,发现石墨在高温高压下形成六方金钢石的全新路径,生成高质量的六方金钢石,硬度高于立方金钢石,热稳定性好。相关成果发表在《自然-材料》上。
在人工光合细胞中,科学家模拟叶绿体实现光控固碳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韩晓军教授团队在人工细胞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模拟叶绿体在人工光合细胞中实现光控固碳。相关结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这一结果有助于了解细胞的工作机制,为构建具有复杂代谢功能的人工细胞提供基础。
参考基因组图完成了第一个石榴端粒到端粒
近日,国际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以下简称郑果研究所)特色果实和坚果种质改良研究组(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第一个石榴端粒到端粒(T2)是在上面发表的研究论文中组装的T)参考基因组图揭示了控制石榴果皮颜色和颗粒硬度等关键经济特征形成的遗传机制,并建立了基于CRISPR-Cas9的基因敲除系统,为石榴分子育种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