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氮沉降对根真菌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和广东省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郑棉海团队研究揭示了氮沉降对热带森林丛枝菌根真菌和土壤碳储量的影响。近日,相关成果发表在《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农药合适吗?科学家们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来回答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万年峰研究小组与中国、意大利、丹麦、英国、法国、德国研究人员一起,筛选了世界88.75万种农药使用案例,建立了影响非目标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长、繁殖、行为和生化指标数据库的杀虫剂、杀菌剂和杀草剂,回答了“农药是否合适”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2月13日,相关研究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在“神威海洋之光”的帮助下,实现了台风路径预测的新精度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准确预测台风路径对于缓解灾害风险尤为重要。然而,近年来,相关技术进步趋于平缓,引发了关于“台风路径的可预测性是否达到极限”的讨论。最近,中国研究人员在《科学通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突破否认了这一讨论的答案。
世界上第一次!罕见遗传病在子宫内成功治疗
一个两岁半的女孩是第一个接受子宫内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的人。目前,她没有表现出罕见的遗传病迹象。孩子的妈妈在怀孕后期服用了基因靶向药物,孩子继续服用。相关研究结果于2月19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
小鼠为昏迷的伴侣提供“抢救”
当发现老鼠昏迷时,幼小的老鼠似乎会通过梳理头发或咬昏迷的伴侣来唤醒它们,甚至打开舌头来帮助它们清洁呼吸道。这一发现表明,照顾行为在动物界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普遍。相关论文最近在《科学》上发表。
我国林草种质资源库确定为木荷种质资源库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公告,由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以下简称亚林研究所)支持建设的浙江省龙泉林业科学院木荷种质资源库新增为国家级林木种质资源库。这是目前中国唯一的国家木荷种质资源库,代表着亚林收集和保存的木荷繁殖资源得到了国家的认可。这些新增的中国林木种质资源库是国家结合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应用需求,重点关注“绿化、彩化、宝贵化”、“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的重大需求而确定的。
无患子染色体等级优质基因组装成功
最近,在《经济作物与产品》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木种质资源研究团队(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研究论文已经发表了。该研究组装了无患子高质量的染色体等级基因组,分析挖掘了油脂产生的候选基因,开发验证了一套特定的分子标记,为无患子基因组学的研究、种质遗传改良和评价提供了科学论证。
研究表明,免疫球蛋白可以显著降低暴发性心肌炎的死亡率
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教授汪道文团队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方晓东研究员团队,利用华大时空组学技术和单核RNA测序技术分析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揭示了暴发性心肌炎治疗中静脉输液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免疫调节和治疗潜力。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继承科学家精神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精神
面对人口增长、耕地资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挑战,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战略问题。科学家精神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的关键。
为免疫重建不全病人提供科学依据的干预策略
免疫力重建不全(INR)一直是艾滋病毒领域的一个难题。在过去的40年里,北京协和李太生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尝试用不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这个临床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