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观遗传调节植物胚胎发育及种子耐脱水性的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台、副研究员刘玲童在表观遗传调节植物胚胎发育和种子抗脱水性方面取得了进展。Celll发表了相关结果 Reports。
科学家们揭示了草坪植物的多样性和土壤碳固定机制,促进了菌根共生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白永飞等与合作伙伴披露了细菌根共生促进草坪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碳固定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我国科学家建立了高通量精确鉴定苜蓿抗盐表型的技术体系
近日,中国科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种康研究小组和合作伙伴推出了基于“高光谱-代谢”的高通量精确鉴定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多组数据整合表征饲料特性的问题。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 Phenomics。
科学家们揭示了紫花苜蓿开花时间调节的基因网络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雷、副研究员张媛媛透露了紫花苜蓿开花时间调节的基因网络,基于季节和昼夜转录组图谱。国际学术期刊Plant发表了相关成果 Cell & Environment。
科学家们发现,灌木的多样性与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树木同等重要
最近,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研究小组和合作伙伴发现,灌木多样性与提高森林生产力和树木一样重要。相关成果发表在National国际学术期刊上 Science Review。
植物拟南芥应对气候变化的潜在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郭亚龙研究小组和合作者系统分析了植物拟南芥自然人群遗传负荷变异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相关结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中国科学家分析了水稻适应高铁红壤土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春明和合作伙伴分析了水稻适应高铁红壤土的分子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新植物学家》上。
国内首个民用液氢制储应用产业链工程示范成功
近日,中国首个民用液氢储存应用产业链示范项目正式建成。示范项目由中科富海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富海)牵头,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可再生资源与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液氢制备、储存、运输、关键设备及安全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所、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共同建设。
我国第一次实现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以下简称空间应用中心)获悉,2025年4月23日凌晨,中国科学院“地月空间DRO探索研究”A类战略先导技术通过DRO-A卫星单角锥反射器和1.2m规格望眼镜路面激光测距系统,成功实施距离约35万公里的卫星激光测距新技术试验,这是中国首次实现地月距离尺度的卫星激光测距。
突发!中科院1区期刊停止收稿!或遭特朗普重击
最近科研圈刷屏的一条消息是: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科学研究所(NIEHS)旗下的两本期刊——环境健康领域权威的《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EHP)和关注污染健康的《Journal of Health and Pollution》(JHP)同时发布公告,称“由于运营资源发生变化,目前无法考虑新的投稿”。换句话说,这两本期刊暂时暂停接收新稿,并表示会尽快联系已有投稿的通讯作者,告知后续安排。消息一出,很多研究者都懵了:这两本期刊可都是环境/污染健康领域的大咖,突然停收新稿,引发了广泛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