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国科学家倡导:培育绿色营养超级水稻
四月十一日,中国科学院教授、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张启发联合多国科学家在Science Bulletin(科学通知)发表了一篇文章,建议培育绿色营养超级大米,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该倡议旨在改变“以大米为主食”的传统,让晚餐承担起提高人们营养和健康水平的使命,基于近20年来绿色超级大米的实践。
“新基石研究员项目”2025年启动申请
新的“新基石研究员项目”来了!4月15日,记者从腾讯获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将于2025年即日开放。
为什么人类与众不同?六个猿类基因组揭示了“独特性”的真相
人类和黑猩猩和其他猿类有什么区别?是什么基因密码塑造了一个独特的人类?经过20多年的努力,4月9日,一些科学家成功地测序了六个猿类物种的完整基因组,这是一个遗传学的“里程碑”结果,这也被称为几年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相关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在《自然》上。
财富差距在一万多年前就已经存在
4月14日,美国国家科学院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早在1万多年前,财富不平等就开始影响人类社会,远远超过了古代帝国的崛起或文字的发明。这项研究挑战了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等主要文明中突然出现的传统观点。
地球被小行星撞击之前恐龙竟依旧繁荣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在小行星撞击并消灭它们之前,恐龙人可能不会衰落。相反,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化石数量很少,所以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4月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当代生物学上发表。
数字技术的运用并不会增加认知衰退风险
通过一项汇聚分析,美国科学家发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与50岁以上成年人认知力下降和认知损害率下降有关。研究结果似乎与认为日常使用技术会削弱思维能力的假设相悖。相关研究于4月14日在《自然-人类行为》中发表。
西北地区融雪洪水风险评估取得进展
全球气候变暖正在加剧,西北地区的极端气候事件越来越频繁。融雪洪水作为一种冻结圈灾害,对区域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科学家合作报道一类钴硅沸石基丙烷脱氢催化剂的合成策略
北京时间2025年4月11日17:00,浙江大学肖丰收教授、王亮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肖建平研究员、宁夏大学刘晰教授等合作。在Catalysis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Cobaltosilicate zeolite beyond platinum catalysts for propane dehydrogenation”研究论文。
细胞“清洁工”背后的秘密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宏研究小组最近透露了转录因子LIN-15B在调节线虫自噬活性和溶酶体功能方面的关键作用。研究指出,通过调节LIN-15B的出入细胞核,核转运蛋白IMPORTIN-13(以下简称IPO-13)进一步影响了自噬相关基因的表达。这一发现为我们对自噬控制机制的深刻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相关论文于4月2日在自噬中发表。
沙蓬特异叶片结构与表皮毛水分调控作用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赵鹏善研究小组在研究沙蓬适应沙漠环境的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生理生物学方法,研究小组揭示了沙蓬叶独特的结构类型及其皮毛在水分调节中的关键作用,为干旱地区作物的驯化繁殖提供了新的遗传资源和理论依据。植物科学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