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尺度上,科学家们首次拍摄催化反应过程
借助一支名为SMART的国际科研团队,由美国西北大学科学家主导。-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率电子显微镜)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催化反应过程。这项研究有助于了解催化剂是如何工作的,从而设计出更有效、更可持续的化学反应过程。最新出版的《化学》杂志发表了相关论文。
为锂电池“续命”“打一针”
锂电池自上世纪90年代诞生以来,凭借其高能量密度、轻便性和快速充电的优势,迅速成为能源领域的“宠儿”,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脑神经“活地图”创新脑病诊断与治疗生态
“这是新发现的颞枕连接纤维束。”4月15日,河北省故城县医院神经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姜洪新点击鼠标,在显示屏上标出“彩色大脑”的三维图像。这些神经纤维束的图像使用其团队开发的扩散张量图像(DTI)神经纤维束成像技术。
量子计算机处理“绳结”数学问题
量子计算机在处理拓扑问题时具有巨大的潜力。据英国《自然》网站最近报道,总部位于剑桥的Quantinum公司的研究人员在arxiv网站上发表了一篇预印论文,称他们可以通过量子计算机H2-2来区分不同类型的绳结,而且速度可能比经典计算机快。
人工智能的深度干预,高校教师仍应主导师生关系
目前,生成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像潮水一样进入大学的各个角落,深刻地改变了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生态场景。在可预见的未来,从课堂上的互动问答,到学术研究中的数据整理和创造力,各种生成人工智能工具逐渐成为大学师生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甚至重塑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领域。这将对传统的大学师生关系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
到目前为止,最完整的植物单细胞图已经出现,揭开了叶子衰老的“密码”
植物的衰老往往伴随着新的生活。在衰老的过程中,叶子并不是简单的枯萎和脱落,而是悄悄地进行资源转移,将积累的碳、氮等营养物质分解,转移到花瓣、水果甚至根部,以“牺牲”自己,以换取水果的健康生长。
也许刷手机可以防止认知衰退
4月14日,《自然-人类行为》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可能与50岁以上成年人认知衰退和认知损害发生率下降有关。这项研究似乎违背了一个假设,即日常使用数字技术会削弱思维能力。
科学家们发现了一条了解黑洞的新路径
科学家们通过绘制黑洞的详细框架图来重新定义黑洞的概念,发现了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观点可能会使人们对理论物理中黑洞的微观结构有更深入的了解。最近在《高能物理》杂志上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
研究大气氧含量控制机制获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运迎团队在研究大气氧含量控制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指出,黄铁矿埋藏对大气氧含量有重要的控制作用,这一发现为了了解地球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科学论证。《化学地质》发表了相关成果(Chemical Geology)。
科学家发现,肠道与大脑的联系可能会影响孤独症儿童的行为。
南加州大学(USC)一项新的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的肠道紊乱可能导致消化道代谢紊乱,最终影响递质的形成和行为表现。这项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自闭症中“肠道-大脑”轴功能的科学证据,并为新的治疗带来了可能性。4月14日,《自然-通信》发表了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