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张朋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文雯团队合作,利用超高分辨率7特斯拉功能磁共振成像和频率标记脑电技术,揭示了人类弱视患者视觉皮层微环路层面神经活动异常。相关论文于4月11日在影像神经科学发表。
弱视是一种常见的视觉发育障碍,通常表现为单眼视力下降。即使屈光不正确,视力也无法达到正常范围。过去,研究广泛认为弱视的视觉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有所下降,但参与前馈、侧面连接和反馈处理的皮层微环路的实际变化以及眼睛相互作用的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在弱视患者大脑视觉皮层的初级区域,弱视的视觉信号在输入层中明显减弱,前馈传递到下游视觉区域,提醒弱视的病变起源于较早的视觉信息输入缺陷。这也证实了团队之前对弱视患者皮层下视觉核心组功能变化的研究成果。侧面抑制机制障碍进一步导致V1区表面信号丢失,强眼,即好眼,强烈抑制弱视的信号传递,而弱视对好眼的抑制明显减少。脑电频率标记数据进一步说明,眼间抑制的双眼失调伴随着整个视觉效率的降低。
本研究首次以亚毫米和毫秒的精度描述了弱视患者视觉皮层微环路的异常变化,揭示了关键时期如何塑造人体皮层微环路功能的异常视觉体验,为弱视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