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索人类起源的深刻迷宫中,科学家们一直在追求引领我们走向现代文明的线索。长期以来,我们以为自己是单一祖先血液的延续,但最新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更加波澜壮阔的“隐藏”进化篇章。 想象一下,大约150万年前,地球上有
全球每分钟消耗100万个塑料袋,传统塑料降解需450年。中科院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改造大肠杆菌实现聚羟基脂肪酸酯(PHA)高效合成,生产成本降至2.1美元/公斤,较石化塑料已具备商业竞争力。这场微生物界的"绿色革命",正重塑价值3600亿美元的可再生材料市场格局。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宣布合成全球首个锫基有机金属分子——锫茂(BkCp2),这一发现填补了元素周期表第97号元素的分子化学空白。实验数据显示,该分子在α粒子辐射强度保持4.8×10³ Bq/mg的同时,肿瘤靶向效率提升300%,标志着放射性药物研发进入全新维度。
不久前,美国商务部产业和安全局(BIS)《出口管理条例》发布出口管制规定(EAR)修改。未经许可,任何公司或个人禁止向中国和其他国家出口高参数流式细胞仪和特定质谱设备,新的出口管制规定。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团队在《Science》发表里程碑成果——成功制备出纯度达99.9%的手性一致碳纳米管阵列。这项突破终结了困扰学界30年的手性控制难题,使碳基芯片的电子迁移率首次超越硅基材料1000倍。当半导体行业逼近1nm工艺极限,这场纳米材料的基因革命正打开新的可能性维度。
当核技术与集成电路在实验室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火花?近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和无锡贝塔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发的中国首款超长寿命碳-14核电池“烛龙一号”原型机工程样机成功问世。这标志着中国在核技术和微型核电池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23年8月,美国FDA紧急批准的抗病毒药物Baloxavir marboxil(商品名Xofluza)在小鼠禽流感模型中展现惊人疗效——用药组存活率较对照组提升89%,病毒载量降低99.7%。这项由NIH主导的研究,为应对H5N1等高致病性禽流感提供了全新武器库,也引发全球公共卫生界对"人畜共患病防御新时代"的热议。
2023年超强台风"杜苏芮"路径预测误差仅28公里,较十年前缩小85%——这背后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气象革命。国家气象局最新数据显示,基于深度学习的台风预报系统,将预警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6小时,强度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当算力遇上大气科学,防灾减灾正在进入"数字孪生"新时代。
2023年中央财政新增深海专项预算62亿元,"十四五"海洋经济规划明确将深海列入七大战略领域。当"奋斗者"号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海底数据中心在海南商用,这场蓝色革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爆发前夜。哪些赛道将率先冲过商业化临界点?
文化繁荣,科技强国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新文化业态发展。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是锚定2035年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顺应科技发展趋势,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实现文化建设的数字化赋能和信息化转型,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新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