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王朝霞/邓健文团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毕鸿雁团队、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洪道俊团队等合作发现,HSF1基因可变数量串联扩增(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引起原发性震颤的遗传机制。有关论文于6月23日在《大脑》上发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全国首批241个重点培育中试平台名单,包括原材料工业、消费品工业、设备制造等6个领域。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研究院”)及其下属机构当选3个中试平台,当选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深圳排名第一。
2025年国际“碳中和与能源智联”论坛于6月27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由清华大学牵头主办,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所牵头。论坛开幕式上,多位专家共同发布了《碳中和与能源智联》(CNEST)为凝聚全球力量,构建未来能源供应新范式,推动世界碳中和目标实现,北京倡议作出了贡献。
6月3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江苏恒瑞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瑞制药)、深圳迈瑞生物医学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迈瑞医疗)、杭州协同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协同医疗)、齐鲁制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齐鲁制药)4家民营企业正式加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营企业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以下简称民营企业联合基金),标志着中国民营企业深入参与中国基础研究的关键一步。
6月25日至27日,由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主办、成都科学技术协会、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承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成飞、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电子科技大学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四川省温江中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单位协办的“科学与中国”“嘉庚讲堂”在四川省顺利开展。
6月29日下午,第十六届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以下简称“丘赛”)颁奖典礼在清华大学举行。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团队获得了团队金奖。清华大学2022级求真学院学生李钒祎获得个人全能奖(丘成桐奖)金奖和个人单项奖“周炜良奖”金奖,清华大学2021级求真学院学生李宣佑获得个人全能奖银奖和个人单项奖“陈省身奖”金奖。
智能薄膜和主动分离技术是薄膜探索的一个新兴领域,可以在外部刺激下实现分离特性的可逆调节。近日,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副教授苏阳、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赵金平、大连理工大学副教授张宁发现,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纳米片混合组装成复合膜,可将氧化石墨烯和石墨烯膜转化为对溶剂类型反应明确、分离性能可切换的智能膜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上。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科研团队在“自然”-合成》(Nature Synthesis, IF: 20.0)发表研究论文。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博士生任晓林为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黄元、重庆文理学院副教授刘松为联合通信作者,西安交通大学为第一通信单位。
6月28日,世界上第一艘纯氨燃料内燃机动力示范船“氨晖”在安徽合肥巢湖水域首航取得成功。这标志着氨燃料在船舶领域的工业化应用取得了重大突破,为航运行业的节能降耗和绿色发展开辟了有效的新路径,对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水上交通能源体系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