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科技前沿论坛在浙江海宁举行。本次论坛致力于突破学科领域与趋势相结合的传统科研界限,重塑科研开放路径,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入交流,推动领域大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各大高校的9名中国科学院教授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近日,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副教授曹应姣团队同合作者,研究揭示了法尼醇X受体(FXR)在滤泡辅助T细胞(Tfh)活化中的关键调控作用及其通过调控胆固醇代谢影响Tfh细胞免疫应答及自身抗体产生的机制,并提出了一种非激素、无毒性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全新治疗策略。相关成果发表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茶树是一种以获得新芽为主的叶作物。茶芽的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鲜叶的产量和质量,还与茶叶的适应性密切相关。分析茶芽大小的遗传调节机制,有利于改善茶叶品种,增加茶叶产量。
近日,深圳湾实验室特聘研究员郭腾飞团队在《自然-衰老》发表最新研究。研究团队整合了三个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研究队列,全面比较了5种不同形式血浆tau生物标志物与AD病理特征的关联和诊断性能,并验证了血浆p-tau217在中国人群和西方人群中的诊断性能以及评估疾病进展风险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柳振峰团队透露,绿藻光系统III(PSII)多种中间态复合物的结构类型及其在修复过程中重新组装的原理,阐述了TEF30在PSII修复循环后半段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有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植物》中。
青藏高原独特的环境条件是培育细菌多样性的珍贵沃土。近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团队首次系统地探讨了青藏高原地区淡水真菌的多样性。该团队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座囊菌纲和粪壳菌纲系统发展框架,识别了84个淡水子囊菌分类单元,发现了3个新科目、5个新属、42个新类别、12个中国新记录物种和30个已知物种的新分布范围。研究成果发表在《真菌多样性》中。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洪林、王蕊团队,揭示了一种全新降压靶点TRPV4-RhoA轴,并发现了该靶点的首个小分子候选药物,为深入理解高血压发病机制和开发新一代精准降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方向。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循环》。
一项开创性的研究为猪到人的肾脏异种移植后的免疫反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见解。7月1日在2025年欧洲器官移植协会大会上公布的这一发现,标志着在克服异种移植最大挑战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人类免疫系统的排斥反应。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教授李洪林和王蕊团队揭示了TRPV4-RhoA轴的全新降压靶点,并发现了该靶点的第一种小分子备选药物,为深入了解高血压发病机制和开发新一代精确降压药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新方向。最近,相关研究发表在《循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