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开放科学范式与创新生态融合”科技前沿论坛在浙江海宁举行。本次论坛致力于突破学科领域与趋势相结合的传统科研界限,重塑科研开放路径,通过跨学科、跨行业的深入交流,推动领域大发现。来自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各大高校的9名中国科学院教授和专家出席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教授杨卫、郭华东、杨树锋担任论坛执行主席。杨卫在专家报告中表示,全球开放科学运动由三波浪潮组成:开放获取运动、开放数据和全球开放科学治理。随着开放科学的快速发展,它将带来“三个阳光”:读者受益,交流知识,公平评价。开放科学促进了科学界新的科研范式,促进了负责任的研究,使科学更加宽容,也带来了出版方式、传播行为和支持主体的转变。
在本次论坛上,郭华东作了一份题为《数字技术加快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报告。他介绍,中国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通过研究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发射和运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研究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技术方法,为全球提供监测和评估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数据、信息和服务,为2030年联合国议程的实施做出了积极贡献。
周成虎在报告中指出,地理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不仅研究问题开放,而且研究方法与多学科方法相结合,形成了地理学独特的综合研究视角。在开放科学时代,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地理学的综合分析和系统模拟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地理学的科研范式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王怀民做了一份题为《中国开源创新观察》的报告。从中国开源发展的角度,介绍了中国开源创新经验的学习、参与和整合,以及如何在新时代实现积极引领的思考和理解,从中国开源创新经验的学习和参与,积极推进不同发展阶段的实践,分享开源创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开源创新的发展路径。
在分析地球科学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的背景下,杨树锋的《大数据与AI时代开放地球科学》报告介绍了新时期地球科学发展的机遇和研究案例,分析了地球作为一个高度藕合、非线性、多尺度的复杂系统所面临的困难和需求,阐述了新时期支撑复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曙光:大数据爆炸、人工智能革命和开放科学运动的兴起。
陈云敏在专家报告中阐述了超重力实验的科学意义,介绍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建成的离心机和机载实验装置,实现了高质量超重力场和多物理场的极端条件叠加,为多学科提供了实验平台。随后,报告介绍了在超重力非线性效应等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并探讨了开放共享超重力实验平台的实践探索。
作为部门成立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一,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是针对全球科技治理、开放科学等关键主题的讨论。与会院士专家分析开放科学范式和开放创新生态结构,判断开放科学时代学科领域的跨境整合和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话题,为高层次学术活动引入新的话题和新的方式。
科技前沿论坛是由中国科学院系主办的高层次学术活动,由系主席团统一领导、系学术出版委员会、各专业系常委会共同承办。论坛的目的是促进前沿科学理论和技术探索,深入开展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体系,发现和培养优秀人才,倡导科学民主,激励学术竞争,启迪创新思维,充分发挥系在中国科技前沿和未来创新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系主办,中国科学院系学术与出版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系、中国科学院地学系承办。浙江大学、中国科协联合国咨询开放科学与全球合作伙伴专项委员会、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科协杂志协办。会议由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承担。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