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名院士候选人被处理,打招呼将永久取消参选资格!
研发家 | 2024-07-10 0

作为中科院审议通过“改进院士遴选机制、维护院士称号纯洁性”制度文件后的首次院士增选,2023年院士增选意义重大。

中国纪检监察报发布的《从严从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监督》一文中透露:在候选人公示阶段取消存在违规问题的5名候选人资格,在院士大会期间处置涉及22名有效候选人的突发重大举报线索。

新改革带来的最直接结果就是,23年院士选拔“宁缺毋滥”,相较计划名额的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

 

改进选拔制度,杜绝“打招呼”

2023年,共增选出59名中科院院士、74名工程院院士。

然而,这次结果与计划名额相差甚大。其中,中科院计划增选名额为79名,实际当选59名,比例约74.7%;工程院计划增选名额不超过90名,实际当选74名,比例约82.2%。

缺额为2009年以来历次增选中最大,结果无不表明,我国的院士选拔迎来了历史最严季。

2022年9月,中央深改委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强调要以完善制度、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提高院士遴选质量,更好发挥院士作用,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

本次院士增选首次明文禁止说情打招呼,违规者将永久取消参选资格。

选拔分两轮,第一轮改为外部同行专家评审筛选出增选名额120%的候选人后,由院士进行第二轮投票。不论是院士还是同行专家,均独自评审、独立投票,大大减少候选人与投票人、投票人与投票人之间的接触交流。

参加评审的外部同行专家管理最为严格,每名投票人都需要上交手机、闭门不出,也不能进行交流,审阅候选人的材料后,独立进行投票,“据说饭都给你送上来的"。

与往年相比,院士之间特别是院士与候选人之间的接触、交流,大大减少了。往年的院士评选,在学部环节就会议不断,至少有专业组讨论、学部全体会议、第二轮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等环节,且规定院士必须全程参与才能投票,在这些会议上院士们公开交流较多。

但今年,公开的讨论交流相当于消失了。候选人自我介绍、回答问题的环节也被取消,外部同行专家评审和院士投票,均以看电子材料为主。“现场答辩介绍环节也取消了,理论上你看材料就可以了。"

院士在投票时均需要独自评审、独立投票,有效减少了选举期间“说情打招呼“的情况。

增加院士退出机制,保证队伍纯结性

作为学术头衔的院士,因为背后巨大的利益寻租空间,正逐渐演化成集多方、多种利益于一体的“庞然大物”。

有些院士,利用“院士”头衔过度参与商业活动,不合理站台、撑门面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院士在两个单位或多个单位受聘取酬,饱受社会诟病的“跑院士”现象屡禁不止;有些项目的经费申请,院士头衔成了一张绿色的“通行证”……

与此同时,个别地方和单位以拥有院士多寡来标榜“科研政绩”,为挖院士,既奖励票子又赠送房子,俨然变成了一种恶性竞争。

“院士退出机制”改革,旨在摘掉院士“终身制”及其附在头衔上的利益与光环,让院士称号真正回归纯粹的荣誉性和学术性。

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分别于2014年、2016年在各自的章程条例里,白纸黑字地标明了“院士退出机制”的有关内容。

“维护院士称号的纯洁性”是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近些年来反复提及的一句话,这需要每一位院士爱惜着自己的羽毛。

是学术上的造诣成就了“院士”,而不是这一个院士的头衔。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