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保护有助于扬子鳄“优生优育”

研发家 | 2025-07-01 33

近日,安徽师范学校教授吴孝兵研究小组解读了扬子鳄饲养和野外种群的基因组多样性现状,揭示了多年人工保护对提高扬子鳄这一稀有物种遗传多样性的贡献。这一突破性进展为我国扬子鳄保护提供了准确的“基因地图”,提醒扬子鳄保护进入“优生优育”时代。研究成果最近在《科学进步》中公布。

扬子鳄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称为“活化石”。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安徽师范学校教授陈璧辉团队开始了对其野生种群生物学的研究。通过中国40多年的保护行动,扬子鳄的野外数量逐年增加。然而,长期近亲繁殖造成的遗传多样性损失仍然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吴孝兵研究小组成功组装了扬子鳄染色体级基因组,并根据人群基因组数据,对扬子鳄饲养小组和野生人群基因组的遗传多样性和近交现状进行了评估,揭示了饲养和野生种群的遗传差异。研究表明,由于科学的繁殖管理,扬子鳄饲养小组的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野生个人;饲养物种较低的近交系数表明,饲养和繁殖在维持遗传多样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

此外,虽然自2015年以来,扬子鳄的野生种群数量逐年增加,但基因组发现野生种群的有效规模仍在萎缩,野生放归方案应参考扬子鳄的亲缘关系。研究指出,饲养物种杂度高、近交系数低为扬子鳄未来的种质资源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例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通过建立安徽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人工繁殖和野外放归计划,将扬子鳄的保护纳入国家战略,使其成为世界上极少数成功的“逆向灭绝”脊椎动物。

这一成就意味着扬子鳄保护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为濒危物种的科学保护提供了新的案例。研究小组强调,未来需要进一步平衡饲养、繁殖和野外保护,降低近亲繁殖的风险,利用基因组资源引导野外放置和栖息地恢复。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