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岁院士自曝每天熬夜到2点,称科研不可能靠上班8小时搞出来
研发家 | 2024-08-12 0
刘嘉麒院士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也是我国火山学研究领域唯一一位院士
82岁的中科院院士刘嘉麒,是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研究火山达60多年。他从年轻时开始就习惯熬夜学习及工作,37岁时又二度考研,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研究生,一共做了27年学生。刘嘉麒读完硕士又读博士,在北京的地震棚待了8年多。
 

他直言:科学不可能靠上班8小时搞出来。

 

尽管他现在已经82岁了,但他每天都工作到凌晨2点,习惯于熬夜学习,在线为青少年做科普,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火山爷爷”。刘爷爷说,不要总说年轻人不能吃苦,他们这一代“吃苦”就是为了下一代不吃苦
 
 

 科研+科普+教学

他是一位“斜杠爷爷”

 

他所学的专业是地质年代学,对地质体进行年代测量时,野外最好的样品就是火山岩。做博士毕业论文时,导师为他选择的题目比较平淡,“虽然有把握,但觉得没劲”,于是他选择了更有挑战的方向——用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长白山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新生代火山活动进行研究。
 
这个题目上一辈的老师都没有做成,但我就是想做别人做不成的。”当时,他冒着危险跑到长白山去采样品测量,得到了很好的数据。“我当了27年8个月的学生,科研基础还是很牢固的。”
 

这段经历,也开启了他和火山的不解之缘。从事地质研究与科考60多年,刘嘉麒的足迹遍布七大洲五大洋。他十进长白山,七上青藏高原,三入北极,两征南极,造访和考察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率先查明了我国火山的时空分布和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让中国新生代火山活动规律的研究处于国际前沿水平。

从事科研工作期间,他系统地调查研究了中国火山,查明中国不仅有火山,还有活火山,且分布广泛;中国火山不仅类型多样,且成因复杂,是全球大陆火山的一个重要分布区。他在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地球动力学、古气候学、资源与灾害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与应用研究成果
 
科研之外,他重视科学教育与科学普及,给全国各地中小学生做科普讲座。
 
事实上,在“火山爷爷”的字典里,从来无惧年龄。他37岁考研、40岁学英语、80多岁还时不时跑野外,如今又成了百万粉丝的博主。他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深讲席教授。尽管已经82岁,他依然活跃在科研、科普、教学的第一线
 
他说过:你们年轻人干的这些活儿,我差不多都能干,无非就是笨一点、慢一点。活到老,学到老。
 

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食堂,学生们看到他会投去崇敬的目光,毕恭毕敬地问一声“刘院士好”。在抖音,他的粉丝数已经超过143万,他被网友们亲切地称为“爷爷”和“大佬”,他带来的“如何喝五大连池的矿泉水”“把冰山扔进火山会怎样”等短视频生动有趣,总能引起网友的弹幕刷屏互动。他的短视频粉丝大部分是年轻人,有很多受众还会晒出自己拍到的各种石头照片,请刘嘉麒帮忙鉴定。

 

 

师生关系是人间最好的关系

 

《中国科学报》曾提问:一个好导师是什么样的?
 
刘嘉麒:
 
现在其实不是苦的问题,而是待遇和评价问题。为什么现在有些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事呢?不光地质学不愿意干,其它的学科也不愿意干,就是待遇不太合理,他就不愿意干这事了。
 
光谈觉悟不行,他得生存下来,没有后顾之忧了,才能好好工作。他生存都解决不了,吃住都解决不了,房子都买不起,孩子上学也解决不了,哪能全心全意工作?
 
我认为师生关系是人间最好的关系。不管你是研究生还是小学生,师生关系都应该是非常淳朴的关系,是非常亲近的关系,有的时候这种师生关系应该超过父子关系。你可以跟老师在一起工作,有共同事业、共同语言,这不是挺好的关系吗?师生怎么还能发生矛盾呢?但是确实有个别的老师缺乏师德,把师生关系给搞砸了。
 

师生关系的主导在老师不在于学生。老师做好了,那么他既是老师,又是朋友,又是家长

刘嘉麒院士在2024“抖音科学夜”晚会录制现场
 
我的学生中有 00 后,按年龄都是孙子辈了,你培养他,也要跟他交朋友。为什么又是家长呢?我说你们要愿意的话,把你们男朋友或者女朋友找来,我给你们鉴定鉴定。
 
孩子们毕业了我还得给他们找工作,找一个好点的工作。他们结婚后有了小孩,我就说再到我这来的话就把孩子带来。我常常强调儿童教育,但是孩子一到我这儿来的话,我就是一个字——惯。所以我跟小孩的关系很好,要是到街上或者去商店的话,我就给他们买东西。
 
现在他每天依旧很忙,经常在路上。不出差的日子,就扫一辆共享单车,骑到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来上班。他说:“趁着现在还没糊涂,想再做点事。”
带学生,就是他当前最重要工作之一。能万里挑一考进中科院的,他觉得都可以算是“人才”,重点在于如何塑造和培养这些人。
 
刘嘉麒认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学生入学,他都要谈心,问学生:“人的路径大致分为三类,从政、从商、做学问,你想走哪条路?”然后他再根据学生的想法,帮其设定计划。
 
“我也是从那时候走过来的。” 刘嘉麒虽然时常念叨,现在年轻人不如老一辈能吃苦,但他想想又说:“也不想让你们吃我们的苦。”
 
所以现在,他尽量帮年轻人“开路”,再扶上马,送一程。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