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曹原已留美国!为什么我们留不住人才?网友:人情世故比石墨烯更难搞!

研发家 | 2024-08-29 0

95后天才少年曹原此前因连续在国际顶刊发文,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备受国内外学术圈关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官网显示,曹原将于2024年7月起正式担任该校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 Assistant Professor)。研究领域:Physical Electronics(物理电子学)、Micro/Nan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s(微纳机电系统)、Physics(物理)。

曹原1996年出生,四川成都人。2010年,14岁的曹原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学院,并入选“严济慈物理英才班”。曹原在中国科大就读期间,先后两次荣获新创校友基金会设立或资助的海外交流奖学金与郭沫若奖学金(后者是中国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2014年,他到麻省理工学院读研究生,2020年获得博士学位。

 

从2021年到2024年,曹原在哈佛大学担任初级研究员,此后将加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教职。

 

曹原的个人网站上显示,他专注于“扭曲电子学”——材料中的电子学与“扭曲”的研究。他在网站上自我介绍道:“我的兴趣和专业非常多样,涵盖物理学、电子工程、纳米技术和计算机科学。我也是电子黑客、天文摄影和小提琴的爱好者。”

 

2018年,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Nature》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

 

此后,曹原连续在国际顶刊发文,目前,他至少已经在顶尖学术期刊《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了9篇论文。包括8篇《Nature》和1篇《Science》。仅2021年上半年就密集发布了4篇,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

 

2021年8月,澎湃新闻曾经报道,“天才少年”曹原获2021年凝聚态物理领域青年物理学家最高奖(William L. McMillan Award),以表彰其在“扭曲双层石墨烯中发现和探索超导电性和相关量子现象”取得成就。

 

石墨烯天才的抉择:科研界留人新挑战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科研人才被视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当“石墨烯天才”曹原选择离开国内科研环境,投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怀抱时,这无疑在中国科研界投下了一枚震撼弹。

 

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关于科研环境、人才政策的广泛讨论,更促使我们深入反思:在科研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中国科研界究竟该如何留住并吸引更多顶尖人才?

 

科研新星的光芒与抉择

 

曹原,这位年仅二十余岁的科研新星,自小便展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卓越才华。在石墨烯研究领域,他更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石墨烯小王子”。

然而,就在人们期待他能在国内科研界继续发光发热时,他却做出了前往伯克利分校的决定。这一选择,无疑是对国内科研环境的一次深刻质疑,也让我们不得不正视科研人才流失的严峻现实。

 

科研环境的硬件与软件之争

 

近年来,中国在科研硬件投入上可谓不遗余力,众多先进实验室和高端设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在科研软件环境方面,我们仍有诸多不足,许多科研人员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压力时,难以全心投入到科研中。

 

此外,行政干预和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发挥。

学术自由、评价体系、国际合作等方面的短板,使得许多像曹原这样的科研人才在国内难以找到真正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而美国作为科研大国,其科研资源、自由的学术氛围无疑是吸引曹原的重要因素。或许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不仅提供了充足的科研经费,还有顶尖的科研设施和一流的学术交流平台,对于任何一位科学家而言,国外科研界更为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以及更为灵活的科研机制,无疑对顶尖科研人才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关于曹原的选择,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热议:

①中国需要的是“人精”不是人才;

②待遇只是其一,还有论资排辈,最主要是人情世故比石墨烯更难搞;

③看了马翔宇的处境,再也不要喷这些人了,在中国,霍金都得站起来敬酒。

网友们似乎很支持曹原的这个决定,从这些评论,侧面上看得出很多网友的心态:愤懑不平。

 

虽然说面对当下全球化的人才流动,我们无需过度悲观。曹原的选择,不仅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也反映出全球科研环境的现实格局。

 

“三唯”之困:科研评价的扭曲与矫正

 

在国内科研界,“唯论文、唯职称、唯帽子”的“三唯”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扭曲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加剧了科研人员的竞争压力,更阻碍了科研创新的发展。

科研人员为了迎合评价体系,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论文发表和职称晋升上,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本质——探索未知、创新突破。因此,要留住并吸引顶尖科研人才,就必须从根本上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标准。

 

科研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效率

 

科研资金是支撑科研工作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在国内科研界,科研资金的分配与使用效率问题一直备受诟病。一方面,部分科研项目资金充裕却难以有效利用

另一方面,许多真正有价值的科研项目却因资金短缺而难以开展。因此,要提高科研资金使用效率,就必须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评估和监督,确保资金真正流向那些具有创新潜力和社会价值的科研项目。

 

科研人才的培养与成长

 

科研人才是科研工作的核心资源。要留住并吸引顶尖科研人才,就必须关注他们的培养和成长。这包括提供优质的科研资源、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等方面。

 

同时,还需要关注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为他们创造更加舒适、便利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人员更加专注于科研工作本身,从而在科研领域取得更多突破性的成果。

 

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

 

在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与合作已经成为推动科研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留住并吸引顶尖科研人才,就必须加强与国际科研界的交流与合作。

 

这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的科研理念和技术方法,还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科研合作机会和平台。同时,通过与国际科研界的交流与合作,我们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顶尖科研人才来到中国。

 

结论与展望

 

曹原的选择虽然令人惋惜,但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在科研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中国科研界必须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积极寻求改革和进步的途径。

 

我们要从科研环境、评价体系、资金分配、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入手,努力构建一个全面、均衡、可持续的科研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留住并吸引更多像曹原这样的顶尖科研人才,为中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科研界一定能够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