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 毕业生出国?清华大学辟谣!

研发家 | 2024-01-19 0

“清华毕业生80%都出国了”?

清华大学:NO!

 

近日,清华就业工作会召开,公布学校2023届毕业生去向数据。数据显示,清华2023届档案在校本科毕业生3200多人,档案在校研究生毕业生5200多人,本科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为80.8%,硕士生选择继续深造的比例为12.8%。

 

本届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8.0%。本科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5.6%,境内深造比例为65.2% ;硕士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5.9%,境内深造比例为6.9%。

清华大学辟谣登上热搜
图源:微博
 

清华大学介绍,本届毕业生在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比例为83.0%。签约的主要单位覆盖国防科技、制造业和能源业、信息通讯和互联网、公共管理与服务、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多个重要行业领域。本届毕业生京外就业率为53.8%,近十年来,大部分毕业生赴北京以外区域就业,前往国防军工领域、西部地区就业人数持续攀升,清华毕业生在国内重要领域重点单位就业比例均在80%以上。

 

此次,清华大学用实际数据证明:无论进入什么行业,无论去往什么地方,清华毕业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同样的报国赤子心。

  

超半数校友归国

 

实际上,80%毕业生出国的谣言与真实数据相差甚远。

 

据清华大学消息,过去十年里,清华毕业生出国(境)深造比例最高17.0%,最低一年6.9%。据清华校友总会“清华人”小程序注册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4月,2002-2011级出国(境)校友中已有超半数回国工作。近20年出国留学的校友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已归国工作,在各行各业发挥中坚力量。

图源:清华大学学生记者团

 

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前夕,习总书记考察学校时深刻指出:“清华大学深深扎根中国大地,培育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光荣传统,形成了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教书育人特色,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培养了大批可堪大任的杰出英才。

 

在这个开放交流的时代,清华毕业生们传承着前辈爱国奉献的光荣传统,放眼世界汲取知识的养分,更不忘学成归来、用实际行动为国家和人类事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直以来,清华大学坚持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同国家社会需要紧密结合,鼓励和支持学生“立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干大事业”,到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

 

 

清华1977级数学专业本科生、著名经济学家钱颖一,他放弃在国外取得的终身教职,回到母校投身教育事业,他以学术和教育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在波澜壮阔的时代大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放弃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毅然回国的施一公,在清华组建团队潜心学术,扛起了生命科学学科的大旗,同时,他全力推动中国高教领域的改革创新,牵头创办西湖大学,在建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道路上不断求索。

 

毕业于清华经管学院,于哈佛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后,归国运用研究成果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李稻葵;毕业于清华生物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取得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后,归国投身扶贫、农村基层卫生体系等领域公益事业的李一诺;自清华电机系毕业后,前往美国深耕能源行业技术创新,而后归国创业,将知识经验贡献国家的张东辉、张剑辉兄弟……一位位清华学子怀揣着赤子之心、报国之心,勇担使命,继续前行。

 

大国重器清华人

 

此前,网上关于“大国工匠中没有清华人身影”的谣言也层出不穷。但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一大批清华人为铸就国之重器,默默耕耘,矢志奋斗,和人民的呼声共鸣,与时代的脉搏共振。

 

悟空号、墨子号等卫星总设计师、总指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校友朱振才,勇闯通信、遥感和空间科学等领域,跨界深耕微小卫星行业,一步步成长为闪亮“星星”背后的“造星大师”。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总体与集成项目负责人、第一副总设计师、工程力学系校友崔维成,带领团队历经十年研发与海试,为中国推开深海资源的大门,创下作业型载人潜水器的世界深潜纪录,奠定了中国在深海科学领域的领先地位。

图源:清华大学

 

电子工程系本科校友姚颂,带领团队成功发射“引力一号”运载火箭,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中国首型捆绑式民商火箭等多项纪录,助力中国商业航天按下“加速键”。

 

建筑学院校友郑方因建筑与奥运结缘20年,主持设计两届奥运会七座竞赛场馆,肩负使命、尽己所学为千千万万人生活和热爱的双奥之城,描绘辉煌的画面,创造美好的场景。

 

工程物理系校友汪量子,成为当年中核集团最年轻的研究员级工程师,拥有6项发明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发表10余篇国内外论文,华龙一号、玲龙一号这些核能领域的国之重器都有她的贡献。

 

从港珠澳大桥开通,到擦亮“中国天眼”(FAST);从翱翔蓝天的C919大飞机,到深入地下2400米的锦屏大设施;从卧江而建的三峡大坝,到闪耀星辰的“中国北斗”……这些大国重器中的清华人,正澎湃向前,怀抱一颗报国之心,为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从1935年“一二·九”运动《告全国民众书》发出“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悲愤呐喊,到建造“200号”核反应堆的年轻人立下“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誓言,再到新时代新百年,清华人喊出“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强音……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收获的果实,这是一代代清华人接力新征程的每一个开始。

 

作为我国最顶尖学府,期待清华师生创造出更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高质量发展新成就,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