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高校已本研“倒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还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研发家 | 2024-09-19 0
多所高校研究生数量超过本科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还是为了缓解就业压力?
 

兰州大学日前发文宣布,2024年,在校研究生总量首次超过本科生总量。近年来,兰州大学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其中在2019年研究生年度招生人数已超过本科生

.

▲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要杜绝研究生教育泡沫化与学历内卷化,扭转“应试考研”的趋势。图/兰州大学官网
 
校方认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总量超过本科生,是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一步。随着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市场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在校研究生数量的扩大、培养力度的强化以及培养质量的提升,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兰州大学表示,该校近三年持续优化学科专业调整,新增了材料与化工、能源动力、生物安全等一批博士点、硕士点。对标国家需求新增的学科专业的研究生成为研究生总规模扩大的重要组成。未来,兰州大学将进一步瞄准国家战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积极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专业高质量建设。
 
今年9月初,浙江工业大学研究生新生首超本科生新生的消息亦引发关注。
 
根据浙工大对外发布的2024级新生大数据,该校录取本科生5342人,研究生5382人,研本比首次超1:1。
 
而在2023年,浙工大录取本科生5231人,研究生5214人,研本比1:1.003。
 
同在这一年,“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生”话题一度登上多个社交平台热搜。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发布的《2022-2023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显示,2023年北京高校预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29.6万人,其中研究生16万余人,多出本科生3万人。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同年梳理,有着多所重点高校的上海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数据显示,同济大学2023年本科毕业生约4400人,硕博毕业生人数约6500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23年毕业生约3200人,硕博毕业生占了约1700人。上海交通大学2022年本科毕业生有3928人,而研究生人数高达6422人。华东师范大学2022年全日制本科毕业生3485人,研究生4139人。早在2021年时,上海就有将近1/3的大学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本科生。
 

具体到一些地方的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人数“倒挂”现象也不鲜见。比如,中山大学2021届毕业生总共13779人,其中本科生占49.24%、硕士研究生占42.43%、博士研究生占8.33%。南京大学2022届毕业生共9563人,本科毕业生仅占33.01%。西安交通大学2022届毕业生中,研究生占比54.33%。

不可否认,我国硕士和博士招生、培养规模的扩大,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输送了大批高学历人才。而与此同时,也出现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研究生学历贬值、“学历高消费”、“高学历低就业”等等。
 
有关调查显示,我国80%的家长对子女的求学期待是“读到研究生”,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本科院校都有举办研究生教育,以此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的办学需求。因此,不论从考研需求,还是从学校办学看,扩大研究生教育,当前都是“受到欢迎”的。
 
但是接下来,我国发展研究生教育需不需要再追求规模发展近年来引发了很多讨论。我国究竟需要多少研究生?进一步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能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吗?
 
实际上,如果不能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片面追究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无疑会进一步刺激考研“高考化”、学历内卷,这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兰州大学是985高校、研究型大学,但也有不少普通大学,近年来也大幅提高研究生招生规模,这是否真的符合其办学定位?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研究生教育持续扩大,我国考研已出现“高考化”倾向。例如,考研报名人数从2015年的164.9万,飙升到2024年的438万,本科毕业生“全民考研”、“考研高考化"的趋势明显。当然,这也与同期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有关。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我国研究生招从2015年的64.51万人,扩大到2023的130.17万人,增加了一倍多。但是扩招的比例,远远低于考研人数增加的比例。

进一步发展研究生教育,要杜绝研究生教育泡沫化与学历内卷化,扭转“应试考研”的趋势。对于学校来说,必须推进所有本科院校给学生完整的有质量的本科教育。研究生考试招生则不妨逐步推广申请审核制,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本科学业成绩以及参加统一测试的成绩,向招生高校提出申请,由高校自主结合申请学生的本科学业成绩、学术潜能与综合素质进行录取。
 
对于研究生培养单位而言,必须重视培养质量。随着研究生不断扩招,一名导师同时带几十名硕士、博士已经是见怪不怪,在实际研究生教学培养中,很难让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研究生该有的学术训练。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两年或者三年的时间里“水水”就过去了,从而导致研究生教育出现泡沫化。
 
其实,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整体教育中属于“过渡教育”,所谓“过渡教育”,是要么向博士教育过渡,为攻读博士做准备,要么向求职过渡,进行职业化训练。前者属于培养学术人才,后者则属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怎么形成硕士教育的培养特色还需要高校进一步探索。
 
此外,在学术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中,受“唯学历”与“唯论文”评价的影响,不少高校以发表论文来考核评价学生,而这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很多学生还没有接受系统的学术训练,就被要求迅速产出论文成果,这催生了急功近利,以及弄虚作假等学术不端。
 
只有严把培养质量关,保障每个研究生都货真价实,才会挤掉研究生培养的水分,也才会促进用人单位转变用人导向,重视考核人才的核心能力和素养。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