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不达要求,认定教学事故!985试行新规

研发家 | 2025-03-05 0
据媒体报道,最近,一份关于印发《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每周组会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文件,在研究生圈掀起了一场热烈讨论。
 

该文件规定,全校所有学科、专业均实行每周组会制,纳入研究生教育管理日常。每学期缺席1/3及以上的导师按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进行认定并处理问责;无故不参加的研究生按旷课处理。

文件中提到,学校制定该管理办法是为了加快学校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落实导师指导和研究生科研训练环节,强化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
 
学校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原则上各学院需执行每周组会制,但院系将继续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细化制定管理细则。
 

 

01

组会一周一次,难道不是常规操作?

 
研究生组会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为研究生和导师提供了定期交流的机会,是培养科研能力、汇报研究进展和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要求定期召开组会无可非议。
 
只不过当这个研究生培养中的“基本操作”被纳入正式管理办法,最初还是让一些师生产生了一种“不真实感”。毕竟,每周开组会早已成为大家习以为常的惯例。
 

也有教师认为这样的规定确实有必要。“我的一个研究生去年9月入学到现在就见到了5次面……我不问他从不会主动找你回复进度。”

 
学生们的反应也是两极分化。有些工科生表示,专业组会多到离谱,一周一次相当于减负。
 
文科生们则纷纷哀号:文科搜集资料、产出慢,组会一周一次,哪有那么多成果可以汇报?
 
麦可思对某校开展的研究生就业和培养质量评价数据显示,学校2020届硕士毕业生中,65%表示与导师每周至少交流一次,学硕毕业生该比例(69%)高于专硕毕业生(62%)。
 
从不同学科看,理工科专业学生与导师交流频率明显更高。该校的数据显示,2020届生物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与导师每周至少一次交流的比例分别87%、76%;工商管理硕士、工商管理毕业生大多每月至少与导师交流一次(占比约六成),每周至少与导师一次交流的比例分别仅为23%、29%。
 

 

02

为什么学生抵触组会?

 
组会上,导师可以通过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展,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可为什么有些学生不愿意,甚至害怕开组会?归纳学生们的“吐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原因:
 
一是研究生阶段既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完成学习、科研任务,还要兼顾实习、兼职或求职需求。在时间安排如此紧凑的情况下,频繁召开组会无疑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时间压力。
 
二是有些组会冗长、内容枯燥,通常是学生机械地完成汇报任务,然后导师点评,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让学生对参加组会失去兴趣。
 
三是学生汇报科研进展害怕被导师批评,看到同学进展顺利也容易产生落差感,导致焦虑情绪。参加组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也可能让他们产生抵触情绪
 

 

03

这种组会,导师也头疼

 
但是亲爱的研究生们,其实冗长枯燥、没有效率的组会导师不想开!
 
导师的日常工作同样紧张忙碌。他们不仅有教学指导任务,还要承担科研项目。
 
一项以437名高校教师为调查对象的、关于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每周工作时间为52.3小时,远高于劳动法的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4小时的规定。以教学为主的教师,每周花在教学(24小时)、科研(21小时)上的时间都超过20个小时,另外还有约6个小时要用于管理与服务。
 
繁重的科研和教学任务,本已让导师在时间安排上捉襟见肘。组织开展组会对他们来说也增加了工作负荷。
 
此外,很多导师通过定期开组会的方式与学生探讨项目的进展、跟进学位论文的进度,为学生答疑解惑,或者帮助学生把握研究方向。但如果学生组会准备不充分,对研究问题没有深入思考,或是学生参与度低、不积极讨论,不仅会让组会气氛沉闷尴尬,也让导师觉得组织组会没有意义。
 
而且有些导师组会后还要花时间整理和思考学生的问题,并给出指导。如果学生不重视导师的反馈,不按建议改进,不仅难以达到组会效果预期,也会极大打击导师的积极性。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研究员鲍威做了一项关于职业负荷对高校教师健康影响的研究显示,高校教师承担的研究生指导人数增量可能造成高血糖检出率的显著提升,尤其显著危及女性教师的健康状况。
 
研究认为,随着研究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师在指导研究生时,投入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能量大幅增加,这使得他们极易陷入精神与生理的双重疲劳状态。此外,为了应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教师往往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综合来看,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导师的健康状况恶化。
 

 

04

“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

 
组会太频繁,学生导师压力大。组会频率过低,不利于导师把握学生的研究进度。多久开一次组会比较合适?目前华东师范大学推出的试行规定,实际上也是在这个问题上进行积极探索。
 
而且除了对组会频率的把控,如何切实提升组会的质量与效果,让导师学生都能从中获益,同样也是值得各高校深入探讨的问题。
 
比如有师生建议,可以丰富组会形式、优化组会内容。通常研究生组会上,课题进展是最常见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在新规中便提出,可将学科或业界的前沿热点,经典理论与研究方法,学术技能与规范等涵盖到组会,以领讲围读、案例研讨或工作坊的形式组织进行。
 
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德华教授在其发表的博文《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中也谈到,除了与研究组科研、教育相关的内容,和组内管理相关、需要组内协调的事宜,比如仪器设备购买、实验工作分工等,也可以借助组会沟通和安排。
 
此外,组会还是导师传授培养理念、讲述学术规范、传承研究组文化的契机,成员间分享思想、知识、快乐与相互鼓励的平台
 
他认为,组会是研究组成员之间,更是师生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气氛应该温馨和睦,成为研究生心理放松和缓解压力的时刻。

 

主要参考文献:

[1]胡倩.华东师大试行研究生每周组会管理:导师缺席三分之一及以上将被问责[EB/OL]. [2025-02-17 ]. 封面新闻.

[2]张忆文. 为什么现在很多研究生都害怕组会?[EB/OL]. [2024-11-19]. 科学网.

[3]王德华. 组会不应是让学生难堪的时候 [EB/OL]. [2019-9-24]. 科学网.

[4]鲍威, 谢晓亮, 王维民. 玻璃大厦:高校教师职业负荷对健康的影响[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 2021(19).

[5]刘贝妮. 高校教师工作时间研究[J]. 开放教育研究, 2015(2).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