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取消长江学者称号

研发家 | 2025-03-06 0
同济大学教授张雄曾向全国人大会议提交了关于取消长江学者之类学者称号评选的建议。
 
建议认为,名目繁多的学者称号已失去其学术品味,更诱导学术界成了名利场。

 

建议写道,自1998年教育部与香港李嘉诚基金会“为提高中国高等学校学术地位,振兴中国高等教育”,共同筹资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来,各地各方各种学者头衔呈“涌现”之态,计有黄河学者、珠江学者、闽江学者,枝江学者、紫江学者、香江学者、湘江学者、赣江学者、钱江学者、皖江学者、三峡学者、龙江学者、松江学者、两江学者;以山命名的有泰山学者、黄山学者、华山学者、衡山学者、恒山学者、嵩山学者、天山学者、珠峰学者、昆仑学者、井冈山学者;没有名山大河的就以地域命名:绿洲学者、燕赵学者、楚天学者、天府学者、三秦学者、三晋学者、黔灵学者、八桂学者、北洋学者、齐鲁学者、中原学者、东方学者、琼州学者等等。不完全统计达50种之多。
 
张雄代表建议教育部终止“长江学者”之类学者称号评选活动。
 
此外,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合肥工业大学教授杨善林也建议,“国家杰青”头衔项目结题后不应再使用,“长江学者”离岗后资格应终止。
 
近些年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高层次人才项目和计划引进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高层次人才。不过,高校重金挖人的情况也随之产生。去年教育部曾发文提出,高校违规高薪挖人,将停止下一年度的“长江学者”推荐资格。
 
杨善林认为,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加强管理。他表示,“国家杰青”是人才基金项目,有明确的资助周期,高薪引诱具有“国家杰青”头衔的青年学者离开原工作单位,既不利于我国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当事人的自身成长。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选的杰出青年基金(含优秀青年基金)回归项目属性,“当项目结题后,在各类评价中不应将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以‘国家杰青’的头衔反复使用。”
 
相应地,“教育部组织评选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含讲座教授和青年学者)应该回归岗位属性。”杨善林认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教育部为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而设立的一类特殊岗位,“当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离开原有岗位时,原来的岗位需求不复存在,单位和学科的基本条件也发生了变化,应该立即终止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资格。”
 
杨善林还提出,国家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引导高层次人才潜心工作和有序流动的政策,例如连续资助、延长聘期等,鼓励高层次人才向“优、需、特、新”的方向流动,鼓励他们在这些岗位上深入开展长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攻关工作,争取获得原创性研究成果,为科学教育事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实质性贡献。
 
名目繁多的学者称号的背后是每年层层叠叠的学者称号评选活动。评选学者称号原本是为了选拔高层次学术带头人。由于目前学科评估、国家实验室评估有关人才团队评价体系是以拥有学者称号的人数多少为量化指标,学者称号可谓是举足轻重。不少高校为了提升人才评估指标,不惜用百万年薪挖走兄弟院校“长江学者”或“国家杰青”,造成学校之间反目之事时有发生。
 
对于青年学者个人而言,学者称号不仅仅是名誉声望,更是获取科研资源、高薪酬和行政职位的筹码。有没有这些称号关涉到能否获得学术职位、获得国家重点项目和基金资助,事关学术前程,青年学者岂敢掉以轻心。青年学者们在称号、项目林立中忙于申请、报批,如何能够心无旁骛,专注于学术研究工作?
 
学术研究须有宽松的学术环境,人为设置种种名利学术称号,诱导学者趋之若鹜。长此以往,学者称号越来越多,而学术空间却越来越逼仄,青年学者的人格、特性和锋芒也越来越萎缩。在这种氛围中,那些认真教书、埋头做学问的没有任何称号头衔的青年学者没有发展空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则会诱导青年学者热衷于争抢学者称号,使学术界变成了名利场,实在令人担忧。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