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色差平面透镜研究获重要进展

研发家 | 2025-04-01 0

近日,在国家重点R&D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中山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雪华、李俊韬、副教授梁浩文团队在消色差平面镜片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构原子区分复用方法。相关成果发表在《光:科学与应用》中(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

论文共同通信作者王雪华表示,他的团队提出将相位散射控制能力有限的超构原子区分复用地,并在台阶相位色散补偿层上完成“高、宽”消色差平面镜片,同时具有高数值孔径、大直径尺寸和宽带消色差,突破了消色差平面镜片“高、宽”不能兼得的长期困境。

1609年,伽利略使用望眼镜(镜头组)开启了人类观察和观察宇宙的新时代。然而,固有的光学偏散射导致观测目标呈现偏色彩虹效应。为了消除偏色效应,霍尔在1729年创造了一个光学“神器”——消色差镜头,开启了近300年来消色差镜头的研发过程。现代信息技术要求开发微型、集成、轻薄的新型消色平面差镜头。

亚波长尺度人工超构原子具有一定的相位散射控制能力。利用这一特性,有序排列的超构原子可以实现消色差焦点和显像,进而制成消色差平面镜片。但这些超构原子对相位散射的控制能力有限,限制了消色差平面镜片的性能,导致消色差平面镜片无法同时实现高数值孔径、大口径尺寸和宽带消色差。科学家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以突破“高、宽、宽”不能兼得的长期固有困境,但这些方法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因此,王雪华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构原子区分复用方法:利用台阶相位色散补偿层,将平面镜片分为传播相位变化的不同区域,从而实现超构原子相位散射有限调节的区分复用。原则上,这种复用可以反复重复,从根本上解决了消色差平面镜片不能兼得的固有“高、宽”的长期困境。

该研究为光子集成芯片、生物医学成像、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机器视觉等新兴领域消色差平面镜片的广泛应用扫清了障碍。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