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的福音 “浙大方案”有望让 “脑梗”治愈率提高五成

研发家 | 2025-04-03 0

缺血性中风,俗称脑梗死,其发病率约占全部中风的70%-80%,是世界上造成残疾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后循环中风的疾病更加隐蔽,容易被误诊或忽视,导致很多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机,面临严重后果。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团队定义了一个超“黄金时间窗”的后循环中风治疗标准,将患者治愈率(无症状比例)提高了53%。相关成果于4月3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周颖是论文的第一作者,楼敏是论文唯一的通讯作者。

错过黄金治疗期,还有希望吗?

缺血性中风可以根据受累的大脑区域分为前循环中风和后循环中风。后循环中风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生命中心”——脑干,掌握呼吸、心跳、概念、吞咽等关键功能。

随着后循环卒中的快速发展,一旦脑血管堵塞导致血流中断,患者可能会迅速陷入昏迷,甚至发展成一定程度上更可怕的状态——“闭锁综合征”。在这种情况下,患者有意识,但全身瘫痪,无法说话,只能通过眼球活动与外界沟通。如果后循环卒中治疗不及时,很可能会留下肢体瘫痪、平衡障碍、吞咽障碍等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静脉溶栓是缺血性卒中的标准治疗方法,即溶解血栓,恢复血流。然而,这种治疗有严格的时间限制——必须在症状出现后4.5小时内使用。然而,根据相关研究报告,真正能在“黄金时间窗”内就医的患者不到三分之一。

长期以来,静脉溶栓在后循环卒中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的,主要面临两大挑战:诊断困难和影像筛选标准不明确。

“在推进中风质量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在医疗资源相对有限的基层医院,由于影像检查条件有限,增加溶栓时间窗的需求更加迫切。”楼敏表示,传统超时窗溶栓的研究大多依赖于高级影像技术,如灌注成像,这在许多基层医院是不现实的。

所以,团队希望探索一种更加灵活、可推广的诊断和治疗策略,让广大病人受益。

定义新的治疗模式

自2009年以来,楼敏团队开始探索脑梗死超时窗静脉溶栓治疗。“当时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超时窗溶栓治疗可能对后循环中风是安全有效的。”楼敏说,但由于当时循证医学概念不够普及,相关实验无法进行。

直到近年来,该团队建立了全国开放的中风大数据平台,有效促进了医院之间的合作。只有在多年积累的中风数据和平台的支持下,才有条件进行这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去年,一些国内学者发布了一种治疗方法,使用灌注图像来帮助前循环中风超时间窗溶栓。”严格介绍,前循环治疗方法不适用于后循环中风,因为脑干体积小,灌注图像敏感性低。

与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反复讨论方案,协调了国内多家研究中心的合作,完成了为期两年的临床试验。基于临床和传统图像的特点,楼敏团队定义了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后循环中风超级“黄金时间窗口”治疗模式。

楼敏说:“我们的研究采用了灵活的分层选择策略。从典型的临床症状到简单的头部CT扫描,没有必要依靠脑灌注图像。

这一重返疾病本质的入组标准,不仅更符合临床诊疗的实际思路,而且减少了基层医院对高级影像的依赖,使广大病人得到治疗的机会。

治愈率提高53%

结果表明,后循环卒中患者在4.5-24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90天后无症状比例从25.6%提高到39.1%,相对治愈率提高53%,并未增加脑出血和死亡的风险。

这意味着新的治疗标准已经突破了时间限制,后循环中风静脉溶栓的适用时间从传统的4.5小时延长到24小时。同时,为部分因医疗条件或血管解剖因素无法接受机械取栓的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替代方案。

这个方案在基层医院更容易推广,因为它减少了对脑灌注图像的依赖。严谨地说,“这意味着错过黄金治疗机会的患者获得了治愈的概率。”

楼敏表示,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有望推动中风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后循环中风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这项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突破了超时间窗静脉溶栓的传统限制,并可能进一步探索溶栓治疗在后循环中的应用。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不仅扩大了静脉溶栓的时间窗口,而且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有望影响未来治疗指南的更新。”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