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人脑深处发现意识体验的关键门控

研发家 | 2025-04-04 0

4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团队合作,在《科学》中公布了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丘脑高级核团在人类意识感受中的关键作用。这一结果直接记录了丘脑和额叶中立体定向脑电信号。(sEEG),通过丘脑-前额叶环路,发现丘脑高级核团瞬间调节人类意识感受的新机制,极大地挑战了目前以大脑皮层为核心的概念研究领域的主流观点,为理解人类意识神经基础和原理提供了重要证据。

主要研究结果示意图。(北师大供图)

“这篇论文的发表表明,中国在人类意识领域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并走在了人类意识领域研究的世界前列。”北京师范大学论文通讯作者、教授张鸣沙告诉《中国科学报》。

概念感觉如何产生:大脑皮质还是皮层下结构?

概念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比如看到一朵花,听到一首歌,思考一个问题,或者感受一种情绪。作为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概念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本质和物质基础是什么?这种问题的探索对理解人类心智、治疗临床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人’)以及指导人工智能系统进一步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探索人类意识的生物基础已经成为现代科学中最前沿、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目前关于意识的生物学基础(即神经机制)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关注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整体意识状态和特定的概念内容。虽然很多研究报道了全局意识状态(如清醒、睡眠、麻醉、昏迷等)转换背后的神经基础。),但这种研究很难回答日常生活中如何产生特定的概念感受。因此,另一些研究人员通过结合心理学、行为学和大脑成像来探索特定概念感受的神经基础。视觉概念是这类研究最广泛使用的方法。

基于几十年的实验和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与概念相关的大脑活动,并提出了不同的概念理论(如全局神经元工作空间理论、信息整合理论等)。)来理解和预测人类意识的本质和原理。张鸣沙说:“虽然这些理论对概念神经基础有重要的看法,但不同理论之间对概念的解释和预测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的实验证据验证。”。例如,主流理论一般假设大脑皮层是产生概念感受的最重要区域,而大脑深层皮层的结构不直接奉献给特定的信用。

然而,根据解剖学和神经影像研究的证据,最近一些新的理论对主流理论提出了挑战,建议丘脑的高级核团可能会通过丘脑-皮层环路直接奉献给特定的概念感受。然而,由于微创脑成像技术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有限,这一理论很难在人脑中直接得到验证。

打破传统观点误差和研究技术限制

根据传统观点,丘脑的作用是传递感觉信息,维持整体意识状态,因此是观念感受的前提,而不是直接参与观念感受。这种传统观点受到解剖学和神经影像学研究的考验,发现人类丘脑直接参与了多种认知功能,并提出丘脑-皮层环路可能在人类意识体验中发挥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研究技术的限制,在人脑中实时获得高空间分辨率的神经活动是非常困难的。”张鸣沙说,到目前为止,如何处理和传递大脑中的概念感知相关信息基本上是未知的。

为了解决之前的研究瓶颈,联合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种新的视觉概念任务范式。在大脑中植入电极的患者执行一项任务后,丘脑和前额叶皮层的立体定向脑电(sEEG)数据。

研究表明,丘脑板核心和内核在概念感受产生过程中,表现出更早、更强的与意识感受相关的活动,包括事件相关的电位。(ERP)与事件相关的频带扰动(ERSP)。瞬间丘脑-额叶神经震荡同步,跨频藕合由板核心和西塔内侧核心组成(theta)波相位驱动(2-8Hz);与前额叶皮层的其他亚区域相比,板核心和内核与外额叶皮层之间的藕合更强。结果表明,在产生视觉感受的过程中,丘脑板核心和内核起到了调节前额叶皮层相关活动“门控”的作用。

对临床上意识障碍患者进行干预治疗或帮助?

说到这项研究的意义,论文第一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房泽鹏表示:“通过立体定向脑电学的研究,这项研究首次发现了关于神经活动的特点和信息传递方式,以及丘脑核团和丘脑-前额叶环路的概念感受(数百ms以内)。这些结果为人们的大脑提供了证据,支持丘脑板核心和内核团在产生概念感受时作为“门控”调整前额叶皮层活动理论,为解决当前概念理论之间的争议提供了重要支持。这项研究受到审稿人的称赞。、“非常有趣,原创和知名”的研究和“令人兴奋的发现”。

张鸣沙说:“大脑高级功能的研究通常需要在精心设计的行为范式中进行,包括概念神经机制的研究。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视觉诱导的眼睛运动是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最常用的行为范式,具有精细控制视觉刺激、准确检测眼睛运动行为的独特优势。”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呈现视觉感知阈值周围亮度的视觉刺激。在视觉刺激特征一致的情况下,受试者根据是否看到视觉刺激,选择位于左右视野的两个眼跳靶点中的一个,以眼跳的形式报告观念感受。

在这种范式下,研究人员发现,人脑中丘脑高级核团在形成概念感受方面起着重要的“门控”作用。“这一结果不仅加深了对人类意识神经系统的理解,也有望帮助临床意识障碍患者(如“植物人”)进行干预和治疗。后续我们将进一步结合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努力尽快将前沿理论转化为社会价值。”张鸣沙说。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