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他36岁读博,41岁发表首篇SCI,61岁发Science封面论文!

研发家 | 2024-03-08 0

快30岁才博士毕业,进学术圈是不是就毫无竞争力了?

 

总有一些科学家用自身经历告诉你,厚积薄发,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一场长跑,所有的好事终将来到。

 

36岁读博

61岁发Science封面论文

 

2023年3月10日,Science封面刊登了谭垦研究员关于蜜蜂的深入研究,作者首次发现,蜜蜂正确的“舞蹈语言”需要从小学习。该发现颠覆了学界长期以来对于蜜蜂的传统认知,并对社会性昆虫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得到了多家媒体的热切报道!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的作者谭垦,36岁才开始读博,41岁才发表了人生第一篇SCI论文。但在他61岁的时候,他成功的登上了Science封面。

 

科研生涯比一般人慢了不止一拍。但那又如何?谭垦说,科学研究从来都是一场长跑。他的内心一直有一个信念:所有的好事终将来到。

 

图源:中国科学报

 

谭垦介绍,蜜蜂是典型的社会性昆虫,为实现最佳任务分配,蜂群内蜜蜂个体间需准确交流信息。蜜蜂的“舞蹈语言”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蜜蜂摇摆舞的持续时间、角度、摇摆次数分别编码食物的距离、方向和质量等信息,巢内蜜蜂通过接收摇摆舞编码信息找到食物位置。那蜜蜂的这种“舞蹈语言”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开始,谭垦只是毕业从事蜜蜂养殖。直到他34岁时,在一次国际养蜂大会上,才遇到了后来的博导,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尼古拉•科里克,谭垦的大量养蜂经验让科里克颇为赞赏,并对他发出了博士邀请。

 

尽管已经是普遍大众眼里的“过了科研黄金期”。谭垦还是抓住了这次机会。多学、多问。辛苦没有白白付出,他没有管别人说什么,在科研的长跑里,他坚持到了最后。

 

直到这篇Science的诞生。蜜蜂的舞蹈是否存在“言传身教”?研究人员采用全新实验模式,先创建一种全部由刚出房的幼蜂组成的蜂群(简称“幼蜂群”),与在自然蜂群里成长的蜜蜂相比,幼蜂群中的蜜蜂在成长过程中缺失了向有经验的采集蜂学习舞蹈的机会。

 

实验时,研究人员首先训练幼蜂群和自然蜂群准备出巢的采集蜂,在其访问距蜂巢150米远的饲喂器时,对它们逐一标记。当他们回巢跳舞时用摄像机记录,对舞蹈的持续时间、角度、摇摆次数等多个指标进行数据采集、分析。

 

通过比较幼蜂群和自然蜂群同日龄蜜蜂的各项舞蹈指标发现,幼蜂群表演的舞蹈存在明显缺陷和误差。蜜蜂舞蹈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行为,其舞蹈摆动角度(指示方向)的误差会随采集经验的积累有所降低,但摆动时间(指示距离)的误差却始终不会改善。也就是说,社会学习对蜜蜂“舞蹈语言”的传承有重要作用,幼教缺失会导致蜜蜂舞蹈发展出新的“方言”,并将终身保持。

 

研究还首次发现,社会学习塑造了蜜蜂的舞蹈语言,跟随成蜂学习能提高幼蜂舞蹈行为的准确性。研究同时证实,脑容量很小的无脊椎动物也具备“言传身教”的能力,相互交流和学习是蜜蜂社会取得成功的基石。该研究对探索人类和动物语言的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科学启示。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e1702

 

27岁博士毕业

60岁成为院士,70岁发Nature

 

厚积薄发,像谭垦这样的科学家并不是个例。

 

Meijer教授是埃因霍温理工大学(TU/e)分子科学特聘教授和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教授,被认为是超分子聚合物化学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27岁博士毕业的他,进入飞利浦研究实验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工作10年后回学校做科研,被任命为埃因霍温理工大学 (TU/e)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有机化学正教授。2014年,60岁的他成为荷兰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的院士。70岁高龄的他,再发Nature !

 

近日,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E. W. Meijer教授团队报告了合成超分子聚合物(由于组成单体分子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而自组装成大分子)经历液-液相分离(LLPS)的首次证明。

论文通讯作者是E. W. Meijer教授和付海林博士,第一作者是付海林博士。

付海林博士,即任西湖大学助理教授;2012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18年博士毕业于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化学系;2018年至今先后于康涅狄格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埃因霍温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本篇论文的研究表明,超分子聚合物并不能免受不同尺度的其他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物理定律的影响。例如,导致类晶团簇凝结的熵驱动力也是液晶介质--形成液晶的纳米级分子--凝结的原因。因此,作者的发现为利用超分子聚合物作为液晶行为模型提供了可能。虽然生物纤维和杆状物(如病毒颗粒、微管和肌动蛋白丝)也被证明在微米尺度上具有类似液晶介质的行为,但它们很难改变。相比之下,有许多方法可以改变由合成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类晶团簇的长宽比、化学性质和手性,使它们能够用作微米尺度模型,与研究人员感兴趣的分子尺度液晶介质密切相关。未来对超分子聚合物形成的液晶的自组装研究可能会揭示世界从纳米到宏观尺度的分层组织。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034-7

 

年龄从不是科研的枷锁,大家共勉~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