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2.0时代:在细胞毒抗癌药物上安装“导航系统”

研发家 | 2025-04-14 28

我们国家在晚期实体瘤治疗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最近,《自然-医学》发布了世界上第一个针对B7H3蛋白的抗体偶联药“YL201”一期临床研究结果,为许多难治性肿瘤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选择。

“这是世界上第一份关于B7H3靶向药物实体瘤研究结果的报道,也是第一份关于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后线治疗的报道。”论文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第一作者、副主任医师马宇翔介绍。

张力/赵洪云团队成员合影。赵现廷摄影师了解到,临床试验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张力/赵洪云团队牵头、全球研究人员参与的早期临床研究项目。2024年9月,欧洲肿瘤大会优先口头报告显示了相关研究的部分结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化疗不再“敌我不分”

化疗药物一直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武器之一,但也有“敌我不分,杀伤力太大”的缺点。抗体偶联药物自问世以来,一直备受关注,将化疗药物与导航系统绑定,使其能够准确攻击肿瘤细胞。

中国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新恶性肿瘤病例。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等肿瘤类型预后极差。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传统治疗方法往往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大或耐药性高的问题,迫切需要创新药物来打破局面。

“传统化疗就像地毯式轰炸,而YL201就像一颗装载北斗导航的巡航导弹。”共同通讯作者赵洪云表示,抗体偶联药物(ADC)以其独特的制度和显著的疗效,被称为“化疗2.0”、“靶向化疗药物”、“魔术子弹”等,是目前医药研发领域的热点。

据赵洪云介绍,抗体偶联药物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精确导弹”。它通过抗体(相当于导弹的导航系统)精确定位肿瘤细胞,直接将毒性药物(相当于导弹的弹头)输送到肿瘤中,从而实现“精确打击”。与传统的化疗药物“无差别杀伤”不同,抗体偶联药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增强对肿瘤的杀伤力。

YL201就是这样一种针对B7H3蛋白的“精确导弹”。这种蛋白质在各种癌细胞表面高度表达,相当于“敌人基地”的象征,YL201可以在激活免疫系统的同时,准确识别和摧毁这些“敌人基地”,进一步增强抗肿瘤效果。

马宇翔指出,YL201是B7H3靶向抗体偶联药物,由中国学者主导,全球合作开发。由国内中心牵头,全球多中心实验模式不仅加快了临床试验进程,也为国内创新药物“出海”树立了标杆。

目前治疗方法的疗效优于目前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覆盖全球54个中心,纳入312名患者,发现YL201在难治性肿瘤中疗效显著,如小细胞肺癌、鼻咽癌、肺淋巴上皮瘤样癌和非小细胞癌。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都超过了目前的标准治疗,安全可控。

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赵现廷摄论文第一作者方文峰表示,以普通期小细胞肺癌为例,在72名可评估患者中,肿瘤减少率达到63.9%,疾病控制率达到91.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6.3个月。这个结果明显优于现有的二线治疗药物。

以鼻咽癌为例,在70名可评定病人中,肿瘤减少率为48.6%,疾病控制率为92.9%,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7.8个月。

以肺淋巴上皮瘤样癌(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又称“肺部生长的鼻咽癌”)为例,在24名可评估患者中,肿瘤缩小的比例达到54.2%。YL201弥补了此前缺乏有效的后期治疗方法的这一空白。

在安全性方面,YL201的副作用具体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一种血液毒性),但这些副作用可以通过充分的支持治疗(如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快速稳定恢复。此外,YL201引起的严重肺部问题(间质性肺病)的发病率仅为1.3%,明显低于同类药物。

“这个临床试验是‘国产创新药物’“全球同研模式下的里程碑结果。”共同通信作者张力表示,其临床研究创造了包括YL201(B7H3)在内的多项“全球首次” ADC)全球首次进行身体临床试验,全球首次报道YL201在鼻咽癌、肺淋巴上皮样癌后线治疗效果等。

据报道,小细胞肺癌和鼻咽癌的两个三期临床试验已经启动,预计将有利于更多患者的生存。“我们呼吁更多的患者加入我们的临床试验,并尽快从创新药物中受益。”张力说。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8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