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已经“拼”出小麦完整基因组“拼图”

研发家 | 2025-04-16 20

作为古代粮食作物和人类“粮库支柱”,小麦的产量和质量的提高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焦点。近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潍坊现代农业山东实验室、小麦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上发表了一项重要成果,即六倍体小麦的端粒第一次成功绘制在世界上(T2)T)完整的基因组图谱完成了从“头”到“尾”的准确“拼图”。专家指出,这一成果是中国在农业基因组研究领域取得的新突破,代表着麦子基因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麦子高产和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麦子基因组可以称之为“植物行业的珠穆朗玛峰”,不仅体积庞大,而且总遗传密码是大米的近40倍,人类的近5倍,80%以上的基因组都是重复序列——就像把一篇长文复制成千上万次,然后拼贴起来,让人很难窥见它的全景,阻碍了麦子的研究和繁殖应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研究员何航表示,团队通过高精度测序等前沿技术,结合多种算法,成功构建了6倍体麦子T2T基因组,具有约145亿次碱基。“端粒是存在于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重复DNA序列。”

“基因组就像一条有多个染色体的长线。过去,麦子基因组的长期缺失部分很多。我们是世界上第一次将整个长期完全连接起来,在没有任何缺口的情况下组装从‘头’到‘尾’,形成完整的麦子基因组图谱。”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首席科学家邓兴旺说:“这为未来的分子设计和育种奠定了基石。”拥有一张完整的麦子基因组图谱,就像拥有一张详细的地图,可以清楚地分析基因组中的一些复杂区域。“这就像找到了麦子基因组的新领域。”

利用这张高质量的基因组图谱,研究小组还注释了14万多个高置信度蛋白编码基因,其中包括许多新发现的抗病基因,为小麦抗病繁殖提供了新的方向。邓兴旺表示,这种完整的小麦基因组图谱在完整性、可持续性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小麦基因组结构和进化系统的理解,也为分析其他复杂的多倍体作物基因组提供了案例。依托这张图谱,未来科学家将能够更准确地挖掘与产量、质量和抗病能力相关的关键基因,为小麦品种的改良带来突破。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7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