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者提出了非对称电催化剂设计的新范式
研发家 | 2025-04-28 20

叶片错落生长的排列规律,贝壳精致的螺旋结构,酶蛋白活性中心的原子级配位...这些自然进化的密码为人类能源革命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4月25日,安徽理工大学教授张磊在《化学学会评论》中发表重要总结,系统构建“不对称电催化剂”理论框架,成功解决“高活性、长寿命、低成本”的世界问题。该研究为氢制备、锌空气电池等清洁能源技术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被国际同行称为“开启新能源材料智能设计之门”。

电催化剂作为能源革命的“心脏技术”,其性能直接决定了水电解氢、金属空气电池等系统的效率边界。然而,虽然贵金属催化剂具有优越的性能,但其昂贵的成本严重限制了大规模应用;虽然铁、钴、镍等廉价过渡元素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但存在稳定性差的致命缺陷。“就像要求汽车发动机同时具有超低的油耗和强大的动力一样,现有的材料系统也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张磊生动地描述了该领域的困境。

张磊的研究团队找到了打破自然进化数亿年的方法。植物叶片的光捕获效率提高了40%,壳体以不对称螺旋结构平衡强度和浮力,生物酶活性中心依靠金属和蛋白质的巧妙配置实现快速催化。这些现象激发了“不对称电催化剂”的设计理念。

张磊的团队创新地梳理了“不对称电催化剂”的设计范式。该理论突破性地将不对称控制引入电催化领域,通过原子尺度精确控制成分不对称、尺寸不对称、配位不对称和多重不对称,成功实现了廉价金属的“性能变化”。

“自然界的不对称设计通常包含最优的解决方案。”张磊强调,该团队系统地解释了提高电催化特性的微观机制:成分不对称可以优化电荷分布,尺寸不对称有利于加快物质传递和活性点的稳定性,配置不对称提高了反应中间体的吸附强度,多重不对称使电催化效率翻了一番。这些发现不仅阐明了金属、空气电池、水分解等关键反应中不对称催化剂的作用规律,而且为新一代高效储能材料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石。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5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