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质量标准所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与追溯创新团队在食用油造假鉴定方面取得突破,国际期刊《食品控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Food Control)。
该团队系统研究了不同长度的DNA扩增片段对聚合酶链反应的反应,以解决目前使用DNA检测方法识别食用油造假通过率低的问题。(PCR)成功率的影响,为开发食用油造假精确鉴别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
食用油是日常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营养来源,但高价值油(如橄榄油)经常掺入低价油以获取利益。目前,利用PCR技术检测食用油中物种特异性DNA是鉴别食用油造假最重要的技术。但由于食用油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和高温精炼,DNA含量明显降低,DNA严重降解,导致PCR检测成功率低。
该团队以食用油中DNA降解水平对PCR的影响为研究切入点。在最初优化的DNA提取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的食用油,对豆油、食用油和菜籽油PCR检测成功率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不同长度的PCR扩增片段的评估。
结果表明,短扩增子(50-80-800bp)相对于传统的PCR扩增长度(通常在80-200bp之间)而言 bp)可以显著提高PCR通过率,在使用PCR技术检测DNA识别食用油来源时,可以显著降低食用油造假检测的假阴性率,提高检测精度。采用这种方法,10%的豆油造假在食用油中成功检测到。
该研究结果为基于DNA的食用油精确造假识别PCR检测方法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为市场食用油造假管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