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计量大学(以下简称中量大学)“量子智能探索”学生创新团队成功开发了“量子纠缠智能拉曼光谱仪”,并与相关企业达成了生产、学习、研究的战略合作。该设备不仅突破了传统光学时频共享的理论极限,还成功解决了环境监测复杂的多场景兼容性问题。据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仪器完成了拉曼光谱仪的跨代飞跃。
作为一种重要的光谱分析仪器,拉曼光谱仪被广泛使用。其原理是激光光源作用于样品产生拉曼散射光,形成图谱,进而分析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拉曼光谱检测技术的重要参数是时间分辨率和频率分辨率。由于光学时间的限制,传统的拉曼光谱仪在信号采集上有一个“天花板”。就像用手机拍一辆飞驰的跑车,要么是烧焦了,要么是像素低了。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频分辨率是“不能既有蛋糕又吃”的。
三年前,中国计量大学荣誉学院量新学院学生林翔、章博乐、陆洲等人在课堂上心血来潮。“既然量子纠缠可以突破经典光学极限,为什么不用它来改造拉曼光谱仪呢?”因此,他们在实验室建造了一个简单粗糙的光路模型,挡板外壳使用了方便面的大纸箱。没想到,在迭代了47版方案后,这种被同学们戏称为“纸箱试验”的尝试终于有了转机。
团队创新利用量子纠缠光技术,捕捉负责记录时间和事件的信号光子和闲频光子信息,通过纠缠光子增强拉曼透射。他们还在BBO晶体上涂覆了二维邈烯材料,取代了传统的非线性晶体,成功解决了纠缠光源产生率低、不稳定的问题。最终成功实现了时间和频率的高分辨率,使频率分辨率达到每厘米0.1波,时间分辨率突破20飞秒,检测精度提高了100倍。
据悉,传统光谱分析主要依靠专家经验或软件分析,误判率高,检测时间根据样品的复杂程度从几秒钟到几个小时不等。基于百万矿物和生物分子光谱数据库,“量子智能探索”团队成员开发了边云双引擎光谱智能分析AI算法和计量可追溯算法,开发了自适应动态学习系统,将数据分析处理速度缩短至1秒以内,大大增强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
测试过程中,设备从各种影响的包裹中快速锁定少量药物残留,准确率高达98%,比传统方法提高了22.5%。
目前,大约90%的高档拉曼光谱仪来自进口。“希望学生的成绩能促进国内替代,降低检验门槛。”团队指导老师程芳透露,项目团队的大学生已获得10项国家发明专利和3项软件作权,并发表了6篇SCI/EI顶刊论文,单篇论文最高影响因素为21.1。
团队表示,未来将继续优化技术,促进设备量产化,与更多行业合作,深化材料分析、化学检测、医药检测、环境监测、海关安检、公安刑侦等领域的应用探索。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