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协和应立即停止招收海外华人、国内出国读本科再马上回来读协和的生源;十、二十年内停招海外本科生

研发家 | 2025-05-07 0
5月5日,首都医科大学前校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在其个人公众号“饶议科学”发布《协和医学院招生的弱点及其解决方法》文章。饶毅认为:“协和“4+4”项目的初衷、设计和内容都是对的。但有一个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急于国际化是弱点,应该改正。录取出国读本科的国内孩子,被误解为权贵渠道的录取方式。解决办法是:在条件不成熟的现在暂时不考虑生源的国际化,不招海外大学本科生进入协和“4+4”项目,特别是立即停止招收海外华人、国内出国读本科再马上回来读协和的生源。”待项目发展成熟时,再审慎推进国际化进程。饶毅教授甚至表示,将国际化进程推迟十到二十年,从长远来看或许也是合理的决策 。

 

对于长期享誉我国的机构,应该基于事实、允许讨论、理性批评,在心平气和的环境中,如果发现问题,可以给予亡羊补牢的机会。

 

协和“4+4”项目的初衷、设计和内容都是对的。

 

但有一个问题:在目前情况下,急于国际化是弱点,应该改正。

 

录取出国读本科的国内孩子,被误解为权贵渠道的录取方式,估计其实是为了国际化而缺乏非华人的海外申请者而退而求其次的权宜之计。但这种方式不合适,国际化有限而标准难以掌握,被质疑公平是合理的。

 

解决办法是:协和“4+4”项目继续,但先认真探索如何做好新项目,从各个环节扎实做好。在条件不成熟的现在暂时不考虑生源的国际化,不招海外大学本科生进入协和“4+4”项目,特别是立即停止招收海外华人、国内出国读本科再马上回来读协和的生源。等积累经验、立稳了项目、国外申请者质量和数量非常好之后,再积极考虑国际化的时机是否成熟。恐怕就是缓十、二十年也并非不合理。不是不要国际化,而是不能操之过急,需要多方面、多维度、多角度综合考虑,慎重施行,等待公认不会有问题的时候。

 

问题和解决都无需上级同意,都是协和操作层面就可以纠正。外界也应该允许协和改革过程探索和纠错。

 

协和“4+4”项目改革的核心不是生源的国别,而是学生的多学科背景。国内的生源就可以解决这一改革核心,而且协和目前师资更容易判断国内生源质量

 

全国众多的人们关心起协和医学院“4+4”的招生。

 

在相当多的误解、相当多的冲动中,仍然应该坚持理性思考、冷静讨论,拿出解决办法。

 

对于个人问题,属于机构调查的范围,我们其他人爱莫能助。

 

对于可能的机制性问题、潜在的普遍性问题,其他人就可以参与思考。特别是因为协和在医学院校有标杆作用,考虑协和的问题,有时有超出协和一个院校的意义。

 

透过纷争,认真分析、思考,其实可以提出解决方法,而且实操并不难:基本暂停国际招生,除非有特别优秀的。

 

也就是说,先只从国内本科生挑选合适的加入协和“4+4”,摸出经验、时机成熟(有足够多的高质量海外学生申请)之后,再少量招生国际生。

 

这样做的原因:

 

1)协和新项目,本身需要先行先试,保证高质量,在实践中让新项目的优点确定下来,立起新项目;

 

2)国内招生,比较容易掌握标准、保证质量。

 

3)国际招生,不仅协和不能解决,全中国的大学都还不能解决。我们当然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也鼓励名牌大学国际化。但是,我们具体工作应该实事求是,承认现状,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质量国际化。

 

目前,优秀的美国大学生,打破头挤进美国的医学院,而罕见申请中国。美国医学就业很大偏向美国医学院毕业生,美国优秀学生还没有到普遍考虑留学中国的时候,而协和医学院的名声迄今只在国内、海外也主要限于华人,美国学生申请的应该很少。这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北大的名声在国外虽然远高于协和,但也不是美国学生趋之若鹜的目标。

 

就是海外华人的孩子,一般也不会来中国读医学院。如果他们都不感兴趣,那么每年如果有在及格线上的非华人申请者,就会很奇怪。

 

在海外华人和非华人都不太可能有合格申请者的时候,急于国际化就会导致不得不主要考虑国内孩子出国后再回来,也是一种国际化,但比较浅,而且是不得已而为之。

 

海外待过的孩子,能说会道的多一些,答辩占优势,而这只是时间问题,国内孩子以后也会发展表达能力,用表达能力发育早影响录取,会有争议。

 

由国内去海外读本科再回国读协和的医学博士,容易被认为既不是充分国际化,又较大的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般来说、可以出国读本科的家庭经济条件优于大多数不能出国读本科读家庭经济条件。而且,目前

 

而如果不急于国际化,不招、尽可能少招国外本科的学生(如果招,先限于非华人而且成绩比较好的非华人)。

 

实际最好的出路是十年内协和项目不招海外本科的学生,先把新的“4+4”项目做好,质量做好,积累十年经验,那时再看是否合适,是否有很好的海外生源、是否确实能够加强国际交流、是否没有公平性的问题,再认真讨论、严格操作,应该更合情合理。等二十年,也不是太多问题,毕竟协和招生人数很少,无需因此导致社会矛盾。

 

这不是批评协和医学院设立的初衷错了,而恐怕是一般人完全意想不到的一个枝节。但因为协和的突出代表性,枝节也可以影响很大,需要全面慎重考虑。我自己就没有注意海外生源问题。协和项目刚开始,我担心是协和抢了北大生科院的本科生毕业去协和,而我认为协和不如目前的北大生命科学,所以关注点在这,心理佩服协和这样做是对的,虽然对北大生命科学不是最好(例如:同样的学生可以在北大读研究生)。

 

4)缓一缓,等个十年二十年,对于协和的老师(招生、面试)也给一定时间学习、适应。迄今为止,只有北大、清华、西湖、南科大有十位以上在国际大学担任过教授、熟悉国外情况。协和虽然在国内名声很大,但近四十年在国际上顶尖医学院担任过教授的极少,大多数只做过学生或进修过,没有参与国际上医学院招生、培养的环节,不是不能自己做、但上手太快操之过急有可能出问题。在师资力量提高,或更实际学习全过程之后,再做不迟。

 

5)在十年二十年后,也要注意不出现国内不行而出国再回国受优待的问题。应该以非华人为主,成绩优秀为前提,数量不用多。

 

全世界积极竞争来中国留学、中国能够很好挑选生源的时代一定会到来。当然我们现在无法预计是何年,但不用急。

 

四十年,没有人预计到今天中国的发展,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发展,注意全社会的共同利益,永远注意选拔和支持家庭经济相对不够的青年学子,我们的国际化也随之迎刃而解。

 

 

旁观者应该冷静看事实,避免被误导。

 

1)改革就有探索过程,无需恶意揣测初衷和目标。

 

协和的“4+4”当然不是为权贵而专门设置的。院领导当然是为了改革,当然为了探索而做事。

 

协和医学院不仅本身素质不是特别差,而且它一直在众目睽睽之下,没有几个人吃了豹子胆敢在众目睽睽之下为非作歹。

 

能够担任协和这类机构的领导,对任何人都是荣誉和责任。众目睽睽之下,只能是尽可能做好事情,即使有时任命了能力不够的,也不敢故意做坏事。

 

2)美国的医学院就是“4+4”,而协和在2019年要求申请人在大学期间有15学分的生物学(另外还有化学、统计、心理等),2025年协和的要求上升到25学分的生物学,远高于美国医学院录取的要求。

 

25学分的生物绰绰有余进医学院。

 

生物学的核心就是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如果加一门就是生理学。5门功课,不可能超过15学分,因为有些是2学分。而且这几门有时与医学院的基础课程是重复设置。

 

美国医学院入学并不要求这么高的生物,有些著名美国医学院只要求大学修过一门生物、一门化学、一门物理。当然为了修生物,前面就必修一定的化学和物理。

 

所以,不能只看学位的专业名称,也要看协和已经要求申请人需要超过美国医学院生物学背景的事实。

 

协和的“4+4”之后,也与协和以前的项目一样,后面还有临床规培几年。所以,把国内其他项目、美国项目说成年数远多于协和的“4+4”,是误解或夸大。其实非常接近。

 

老协和的就是燕京大学4年生物、协和4年。后来是北大(或清华)2.5年生物、协和5.5。其差别不过是生理、生化等课程在大学念、还是协和念,实质内容类似。

 

新的“4+4”与老的差别就是:在有足够生物学基础的情况下,能否有其他。

 

这些不影响后面行医,因为协和与国内其他多少年制学的内容都是一样。国内5+3后面有规培、协和4+4也一样有。在规培期间上手术台不是主刀。临床规培有上级医生带、上级医生主刀,是实习生、规培生从旁协助、积极学习的阶段。各种学制都一样。

 

大学的4年,腾出时间学一些非生物学课程,是合理的。例如,突飞猛进的人工智能,就需要数学、统计、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而一些所谓人文、艺术的学位,只要有理工和生物学的准备(也就是协和“4+4”要求的15或25学分的生物学及其先修化学、数学、物理),其实就够了,只是学位名称的问题,而不是实质问题。

 

3)这种新的项目,就是在其他院校也都是校领导需要集体讨论,才能通过,不可能是一个人说了算。18大之后,各种规费很严,不可能有哪个院校的校领导层集体舞弊。

 

招生过程,更不可能校领导舞弊。如果校领导舞弊,那么受损害最大的是校领导自己的初心。这不是某个县城,是首都北京众目睽睽之下的协和医学院。所以,故意舞弊是不可能出现的,为了一个其他人的小孩而舞弊被网曝、被撤职,这样水平的人能够成为协和领导?不可能。至少2012年之后不可能。

 

这里完全不讨论具体学生,因为那是具体问题,只能等卫健委调查。

 

而我们大家应该想办法,看看能否有出路,也给全国其他院校提供经验教训,避免一地鸡毛。

 

 

在国际形势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我们中国国内、我们海内外中国人,应该自己先团结,不是不讲原则、不讲是非的一团和气,而是不能不顾事实、编造事实。

 

对于个人,应该有调查,严肃的调查。

 

对于机构,可以批评,但不能没有事实而进行无限扩大,打着维护道德规范的旗号践踏基本底线,是大家都应该反对的倒退。

 

团结起来,让我国各行各业在改革的阵痛中不断纠正、完善、前行,最后都领先世界。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0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