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轮回的认知存在双重标准

研发家 | 2025-05-08 20

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最近发表的一项研究,当人们对待“因果轮回”时,往往存在明显的认知偏差:我们更倾向于把自己的好运归咎于“积善得福”,而别人的不幸归咎于“多行不义必死”。相关研究成果于5月1日在《宗教与灵性心理学》杂志上发表。

“善恶有报”的概念体现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英国约克大学博士Cindel White博士及其团队对此提出了疑问:是什么心理动机促进了人们对“因果轮回”的认识?研究人员建议,这可能源于两种心理需求的游戏:一方面,我们选择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坏人最终会得到报应;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把自己当成一个好人,我们应该得到好运。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小组邀请了2000多名受试者参加实验,要求他们回忆和描述个人经历或其他关于“因果轮回”的故事。

在第一个实验中,来自不同宗教背景的478名美国人参与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多数参与者(86%)选择描述自己的经历,近60%描述的是“善有善报”的正面例子。然而,在14%的参与者中,高达92%的参与者描述了“报应不愉快”的负面故事。

第二个实验将样本范围扩大到1200多名来自美国、新加坡和印度的参与者。因此,这种“双重标准”的倾向再次得到证实:当被要求描述自己的经历时,69%的人选择了积极的因果事件;只有18%的人在描述别人的经历时选择了积极的案例。

另外,通过计算机分析单词的情感倾向,研究人员发现,每个人在讲述自己的故事时,都会更积极地使用单词。

然而,这种“双重标准”在印度和新加坡的参与者中并不那么明显。White解释说,这与之前的研究是一致的,自利偏差在这些文化背景下并不像美国那样普遍。“西方参与者往往过于积极地看待自己,而亚洲参与者更倾向于分析自己。但无论在哪个国家,每个人都更愿意认为自己得到了‘好报’,而别人却承受着‘坏报’。”

White表示,这项研究揭示了如何用超自然的信念去理解和解释生活经历。“通过相信因果轮回,即使他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好事,人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好运当成道德利益,从而感到骄傲。同时,他们也可以把别人的苦难解释为应得的惩罚。这种思维模式不仅可以满足‘我是好人’的心理需求,还可以为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现实提供‘正义得到延伸’的心理安慰。”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1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