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多少鱼”说清楚,科学家们让生态监测更加“聪明”

研发家 | 2025-05-12 21

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李晨虹团队为环境DNA(eDNA)定量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提高EDNA在物种监测、生态评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精度。未来可以进一步扩展到更广泛的生态和目标物种,优化其在实际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策略。2月6日,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在《分子生态资源》中。

EDNA是指DNA在体外环境中释放的生物体。在生物多样性评估、濒危物种保护和入侵生物监测方面,该片段借助eDNA进行生物监测,是一种高效、灵敏、对生物无害的技术手段,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然而,eDNA EDNA技术只能判断“是否有鱼”,很难说出“有多少鱼”,因为它与环境中生物量的相关性较弱。

研究小组从基因序列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eDNA 与物种数量的关系。具体而言,同一物种在环境中的差异个人DNA 序列会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个人数量越多,序列差异就越大。

首先,研究人员通过模拟数据来验证EDNA定量分析中分离点数量的可行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在三种不同突变频率的模拟数据中,分离点数和序列数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性,基因变异频率越高,相关性越强。

经过对比选择,研究团队决定选择遗传多样性高、易于养殖的矛尾刺虾虎鱼进行进一步试验。数据显示,与DNA复制数相比,分离点数与样本数之间的正相关性更强,这表明“差异点数”与鱼类数量的匹配度明显高于传统的DNA浓度法,不受鱼类是否吃东西、体型胖是否瘦的影响。

李晨虹表示,团队开发的基于分离位点的eDNA定量方法优于目前主流的eDNA复制数法,可以更稳定、更准确地评估目标物种的数量,不受物种体型、饮食行为等环境变量的影响。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7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