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免疫重建不全病人提供科学依据的干预策略

研发家 | 2025-05-14 21

免疫力重建不全(INR)一直是艾滋病毒领域的一个难题。在过去的40年里,北京协和李太生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尝试用不同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来解决这个临床问题。

近日,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发布了李太生团队的一项研究,揭示了INR患者免疫系统难以修复免疫特性和潜在发病机制,为了了解免疫重建不完整的发病机制和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小组最初通过批量转录组测序发现,INR患者具有显著的干扰素激活特性,并观察到随着患者的CD4,在接受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的INR患者中随着T细胞数量的增加,干扰素信号也受到抑制。

两年前,在研究小组率先实施的甲基雷公藤内酯醇治疗INR患者的临床II期试验中,干扰素诱导蛋白质10的水平和INR患者的CD4进一步验证了 T细胞数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

本研究提供了干扰素激活特征和INR患者免疫重建不完全的潜在机制,并与HIV-1病毒储存库的出现有关。论文通讯作者李太生告诉《医学科学报》,这一系列研究确定了干扰素激活特征与INR患者的临床关系,为INR患者未来的准确诊断和治疗策略的研发提供了潜在的指标。

该研究进一步开发了VILDA工具,以探索INR患者干扰素信号通道激活的驱动因素,发现HIV-1病毒在INR患者体内的转录水平较高,且病毒载量与干扰素信号强度成正比。

采访中,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第一作者刘晓笙博士告诉《医学科学报》,从2022年5月到2025年4月,单细胞测序的研究已经发表了三年。在此期间,最大的问题是生物信息分析。

“在此之前,我们团队没有人做过相关的分析。”因此,刘晓笙花了很多时间来分析学生的信件,最终从0到1建立了一个完善稳定的实验室信件分析过程。

然而,上述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免疫细胞在样本量有限、组织缺乏的信息。

因此,研究小组计划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量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并尝试引入空间转录组学技术,对淋巴组织等关键免疫位置细胞之间的互动网络和空间布局变化进行深入分析。

正如李太生主导的《中国艾滋病病毒诊疗指南(2024版)》和《艾滋病免疫功能重建不全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23版)》所说,目前还没有推荐治疗策略来改善免疫重建不全。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团队希望进一步全面了解免疫重建不全的发病机制,促进个体免疫干预策略的发展,有效改善INR患者的临床治愈。”李太生说。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8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