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科学家精神在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实践中的精神

研发家 | 2025-05-14 20

面对人口增长、耕地资源短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叠加挑战,农业科技创新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生存和文明延续的战略问题。科学家精神与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深度融合,逐渐成为解决这一时代问题的关键。

探索历史,科学家精神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永恒基因。开启农业文明史册,科学家精神始终是促进生产力转移的核心动力。中国农业科技史是一部科学家精神的传承史,从贾思邈在《齐民要术》中“采摘经传、歌谣、询问老成、验证做事”的实证精神,到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大地上写论文”的实践性格。这种精神在当代展现了新的时代内涵,既包含了“坐在凳子上十年冷”的坚持,也包含了“敢为天下第一”的创新精神;既需要“深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又需要“顶天立地”的战略视野。当前,全球农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根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的数据,到2050年,全球粮食产量需要增加70%才能满足需求,而气候问题可能导致主要作物产量减少30%。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传统的农业科技范式已经步履维艰。只有以科学家精神为导向,在基础研究、技术突破、产业应用三个维度同步努力,才能构建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面对现实,农业科技创新有四个突破方向。第一,源于自主可控的基因解码战。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但我国部分作物种源对外依存仍然超过70%。科研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在海南崖州湾种子实验室成功培育出耐盐碱水稻新品种,使亩产盐碱土超过400KG。这一突破的背后,是连续15年在田间观察的数据积累,是对数万种质资源的系统分析。这样才能激励我们,要实现种业创新,科学家不仅要有“显微镜”式的精细观察,还要有“望眼镜”式的战略布局。第二,数字农业创新创业革命。通过北斗导航,在黑龙江建三江农场实现了无人农机集群厘米级定位,智能灌溉系统根据气象云图自动调节用水量。这一“数字孪生”农场的实践,意味着农业正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数字差距仍然存在:我国农业数字经济渗透率仅为8.2%,远低于工业的21%。它要求科技工作者不仅要精通算法模型,而且要深入了解农业规律,在数字技术与农业场景的深度融合中,不断创造新的价值。第三,农业绿色技术及其生态重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华北平原开发的“小麦-玉米周年节水丰收技术”,通过优化耕作制度,实现了30%的节水、增产15%。这一技术突破表明,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必须建立系统思维,从单一技术突破向技术体系创新转变,从“头痛医头”向“系统诊治”转变。第四,智能弯道超越农业装备。尽管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达到10.6亿千瓦,但是高端智能农业机械市场仍然占据了外资品牌的75%。江苏沃德农业机械研究小组突破了丘陵山地农业机械稳定性难题,“智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智能山地收割机。这一创新证实,设备突破需要跨学科协同,需要材料科学、信息科学、机械工程深度藕合。

面向未来,构建新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有三个支点。第一,进一步巩固基础研究。从“试错型”向“预测型”转变为农业基础研究。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华中农业大学成功分析了玉米抗病基因调节网络,缩短了40%的繁殖周期。提示我们,必须建立“需求导向”在生物信息学、表型组学等前沿领域,自由探索“一体两翼机制”的先进布局。第二,进一步创新组织模式。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建立了“揭榜挂帅”机制,吸引78个创新团队合作攻坚盐碱地治理。这一新系统的优势在于,它不仅可以集中力量突破“卡脖子”技术,而且可以保持创新系统的多样化活力。今后要建立更多“学科交叉、任务驱动、开放共享”的创新联合体。第三,创新生态的进一步培养。在陕西省杨凌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培育了138家科技合作社,将技术转化效率提高了3倍。这就揭示了科技创新需要构建“实验室-实验田-田”的完整链条,需要优化科学家、新业务主体和农民之间的共生关系。

身为研究人员,我们应该在农业创新创业实践中继承科学家精神,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坚持“地面伦理”的科研初衷。“农民院士”朱有勇团队在云南怒江峡谷扎根贫困地区8年,教会农民种植林下三七,创造了亩产10万元的致富奇迹。这一实践突出,农业科学家必须心存“国之大”,把科研追求与农民福祉紧密联系起来。第二,锻造“顶天立地”的创新能力。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周光宏团队历时10年突破细胞培养肉技术。这种“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积累,还需要处理培养液成本、细胞分化效率等工程问题。这样才能激励我们,现代科学研究需要把“书柜”和“货架”联系起来。第三,培养“跨界融合”的思维模式。在田地规划建设中,中国农业大学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计算机专家和农学家之间的深度冲击。未来的农业科学家,必须成为“π“型人才”——既精通专业深度,又具有跨界总宽度。

从新的历史方向来看,农业科技工作者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粒种子可以改变命运,一种技术可以创造奇迹。我们应该以科学家精神为火把,照亮农业科技创新创业的新征程。当我们的实验室与万亩良田相连,当我们的论文带着泥土的芬芳,当我们的成就变成农民的微笑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这是农业科技工作者时代的答卷!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16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