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心内科教授汪道文团队联合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方晓东研究员团队,利用华大时空组学技术和单核RNA测序技术分析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揭示了暴发性心肌炎治疗中静脉输液免疫球蛋白治疗的免疫调节和治疗潜力。最新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
暴发性心肌炎是一种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严重心脏病。它突然发病,病情进展迅速。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研究表明,过度免疫激活引起的组织损伤在暴发性心肌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传统的研究方法往往难以充分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为了深入探索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研究团队在柯萨奇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中,利用华大时空组学技术和单核RNA测序技术,绘制了暴发性心肌炎时空动态基因图。研究表明,间皮细胞是柯萨奇病毒最早的攻击目标,这些细胞在感染后一天内表现出最高的病毒载量和感染响应分数,免疫荧光染色进一步验证了间皮细胞与柯萨奇病毒的共同定位。间皮细胞表达了感染后受损的分子模式,与巨噬细胞上的模式识别受体相结合,释放了C3补体信号。
研究还发现,当暴发性心肌炎时,免疫细胞会被过度激活。CD8 T细胞免疫细胞可以释放高水平的干扰素γ,激活转录因子Spi1,诱发心肌细胞死亡。未感染病毒的心肌细胞在疾病后期死亡率较高,主要由Spi1调节,其活性和干扰素γ响应基因密切相关。进一步的实验表明,Spi1抑制剂治疗暴发性心肌炎小鼠的死亡率明显降低,免疫浸润率降低,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所以,研究小组对静脉输液免疫球蛋白的疗效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炎症性巨噬细胞和CD8通过免疫反应的调节影响T细胞减少,干扰素减少γ/Spi1信号轴活性降低。实验数据显示,使用静脉输液免疫球蛋白治疗后,鼠标死亡率明显下降,心脏功能也有明显改善。
这项研究不仅揭示了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而且有望转化为临床治疗,帮助更多暴发性心肌炎患者摆脱疾病的威胁。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