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发起、腾讯支持的作物种质资源“天书计划”在中国农业科学院正式启动。
自种业振兴实施以来,我国作物长期战略储存资源超过58万份,基因型和表型鉴定占60%和25%。随着玉米种质资源改良计划的深入实施,丰富的实物资源和数据积累,为“天书计划”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据悉,“天书计划”旨在建立覆盖大米、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95%以上多样性的核心种质人群,建立资源基因型建立作物基因数据库,建立作物智能精准设计繁殖平台,推动形成“资源-数据-挖掘-设计”一体化繁殖体系,推动我国作物育种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和优质发展。
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杨振海指出,中国目前正处于加快资源鉴定和应用的关键阶段。利用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多元化育种技术结合体系,形成一体化智能设计育种技术平台,培育高产、高质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高抗广适性的重大新品种,对于促进中国种业振兴非常重要和迫切。“天书计划”不仅是科企合作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重要机制创新,也是共同推进种业振兴的实际行动。
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副司长杨海生指出,“天书计划”是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中国种业基础前沿研究,拓宽从种质资源到品种选育技术的思路,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有益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强调,要着眼于中国的种业战略需求,着眼于处理种业自主创新需求和技术瓶颈,突出基础和原创性,与现有资源的鉴定、改进、发掘、开发和科研繁育相结合,依法推进项目实施,建立和完善种质资源和数据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保护。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肖黎明表示,腾讯始终致力于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化等领先技术优势,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出更具突破性的探索。在2023年支持的“国家作物种质库2.0项目”的基础上,再次与作品研究所合作,不仅是腾讯帮助国家种业振兴和农业科技发展的延续,也是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智能繁育等农业新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起点。
“天书计划”负责人、作业研究所所长周文彬向与会者介绍了“天书计划”的具体实施措施和预期效果。他指出,“天书计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基于中国作物种质资源库中储存的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种质资源,解码作物基因组中包含的复杂遗传密码。作业研究所将通过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集中优势资源和科技力量,打造智能繁殖新生产力,促进种业科技自力更生,确保种源自主可控。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