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
要全面取消绩点了!
相关话题冲上热搜第一
近日,有网友在小红书发文讨论北大的绩点改革。据不同网友发文显示,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
为了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开展跨学科学习、修读挑战性较强的课程,该通知还提到: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1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
种种措施降低了一两分可能对学生产生的巨大影响,学业容错空间更大。
相比此前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试点改革,这次绩点改革更为全面,更加细致。
早在2022年,北京大学就推出了《生命科学学院等级制成绩评定方式试用方案》,取消绩点制,实行等级制。提到改革初衷,生科院老师认为:“一门课程,如果能考到85分以上,我们认为从知识掌握上已经足够好了,没有必要再花很大的精力达到95分以上。”
北大官微今年2月的一篇文章《推动“去绩点化”改革,他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介绍了获得北大教学成就奖的王世强教授推动“去绩点化”改革的历程。其中提到:三年时间过去,去绩点改革推进后的变化开始有了群体性显现。学生们普遍反馈在卷绩点、卷记忆性学习上花费的时间减少,不再“被捆绑在成绩的战车上”,更多的精力释放出来,也能早早投在科研工作或兴趣所在。
绩点,是每位大学生绕不开的话题,从评奖评优到保研申请、出国深造,它是“向上”之路的“硬通货”。然而,随着绩点的权重被不断垒高,“一门课,上两次,只为了刷新小数点后的两个数字”——“卷绩点”成了见怪不怪的常态。
取消绩点就能不卷吗?
据了解,国内顶尖高校本科毕业生深造率普遍超过60%,北大、清华更是高达80%左右。而无论是推免保研还是出国深造,绩点都是核心标尺。
于是,在激烈的竞争中,“刷绩点”成了常态:有人为刷新小数点后两位分数重修课程,有人专攻“给分高、难度低”的“水课”,有人考前疯狂刷题却忽视知识本质。
那么,取消绩点就能终结“内卷”吗?恐怕也没那么简单。
“我和身边同学更多是对低绩点的恐惧。”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强基计划学生陈佳璐深感对GPA的考量限制了自己的课程选择,“尽管学习数理课程非常有必要,我自己也很喜欢学,但为了绩点,我只能尽可能少选这些课程。”
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直言,“卷绩点”是应试教育在大学的延续:“你用绩点评价,我就卷绩点;你用其他标准,我就卷其他。”事实上,一些学生卷不动绩点,就卷公益活动、卷科研等其他尺子。就像中考加试体育后体育应试化一样,等级制推行后,学生们仍会找到新的“卷点”。
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王世强说,“等级制并没有改变‘卷’的本质,以前同学们焦虑得低分,现在焦虑得‘B’。对于之前绩点排名靠前的同学而言,等级制并不友好。100分和85分,在优秀率上表现一样,可能会导致上游学生优秀率排名低于绩点排名。”
“这背后的核心是功利化。因此,这一问题的解决有待于不断完善学业评价制度,但彻底解决,更有赖于去功利化。”陈志文说。
而对于已经进入实验室的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马启为来说,“等级制是一种解压,能够让我更好地平衡科研和学业,将来不论是读研还是出国,都会有更多备选方案”。
对于北大取消绩点
有的网友还有疑问
“保研评奖之类的怎么办?”
“不量化怎么保证教育公平”
有网友点赞
“速推广”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