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基于全球虎及其栖息地森林分布数据的分析,东北林业大学姜广顺教授团队探索了顶级捕食者在森林碳循环中的作用,相关成果在Global Change 在Biology上,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关注。
森林作为重要的碳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许多策略中备受关注。森林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储存在植物、土壤和动物体内,从而积累生物量。森林的固碳能力不仅取决于温度、湿度、土壤等生物物理条件,还取决于生态系统中各种营养生物的相互作用。其中,虎等顶级捕食者被认为可以通过调节食草动物的物种来影响植被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影响森林的碳固存效率。然而,随着人类活动和栖息地的破坏,老虎的储存可能会导致亚洲地区的低碳。
姜广顺团队研究结合了世界虎分区的森林植被类型数据,结合卫星遥感、现场和历史的老虎和有蹄等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采用多变量模型分析了森林碳储量、碳通量和相关生态参数。通过对比“有老虎”和“没有老虎”的森林区域,以及不同老虎密度的梯度分析,系统探索了老虎与森林碳在各种森林植被类型和生态条件下的固定、储存和释放过程之间的联系动态关系。
它们专注于森林中老虎种群的分布以及它们的密度变化是否影响碳储量和碳通量,这证明了老虎的分布与森林中更高的植被碳储量明显相关。根据全球规模分析,老虎森林碳排放水平较低,净碳输入较高,说明老虎的存在与植被群落的繁荣和生活中的固碳能力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守护者”效应,可能在减少森林破坏和碳排放方面发挥作用。
本研究还强调,恢复顶级捕食者不是处理森林碳问题的通用方案。控制措施的效果强度和方向取决于基本生态条件的实际背景——包括野生动物群落结构、当前森林碳储存和碳通量状态。因此,为了科学设计和实施有效的碳管理和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策略,必须深入了解这些生态基本条件。
这一结果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著名的美国耶鲁大学生态学家Oswaldald J. Schmitz教授专门为期刊撰写了一篇评论文章,对探索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指出老虎的生态功能已经超出了野生动物保护的范围,其影响已经延伸到森林碳循环和全球气候韧性建设,这表明该研究加深了对生物多样性和碳循环藕合系统的理解,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框架提供了一个开创性的视角。
这项研究为顶级捕食者和气候问题减少之间的联系提供了全球规模的证据,扩大了基于自然气候解决方案的研究边界。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