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西方马脑炎病毒识别宿主分子机制
研发家 | 2025-05-27 30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章新政研究小组与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向烨研究小组合作,系统分析西方马脑炎病毒(WEEV)完整的病毒样本颗粒和两个不同受体的高分辨率结构阐明了WEEV识别宿主分子的机制,为预防和控制甲状病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相关论文于5月20日在细胞报告中发表(Cell Reports)。

西方马脑炎病毒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甲状腺病毒,可引起人、马和致命性脑炎。从2023年到2024年,该病毒在南美突然爆发,再次为世界公共安全和卫生敲响了警钟。早期研究发现,不同的WEEV植物对宿主细胞受体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原钙粘蛋白10(PCDH10)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受体(VLDLR)它们都可以用作WEEV功能受体。这种受体选择性差异提醒我们,WEEV可以通过受体转换识别来适应进化过程中不同宿主的感染入侵,但具体功能机制尚不清楚。

研究表明,PCDH10结合在E2-E1异源二聚体附近WEEV表面形成的间隙中。一些毒株,如Imperial 由于E2糖蛋白L149Q突变破坏了与人类受体的结合,而鸟类源PCDH10的Q107R突变可以填补这一缺陷,保持结合稳定性,因此只能识别鸟类源PCDH10。这表明,由于病毒和宿主关键位点的协同变化,病毒对PCDH10的识别具有物种选择性。

VLDLR作为多种脑炎甲病毒的“通用受体”,通过两个连续的LA结构区域与WEEV的结合,两者之间的识别取决于WEEV病毒表面凸起的偏碱性赖氨酸残基。研究发现,McMillian等毒株在关键位置具有传统赖氨酸残基K181,可以稳定结合受体;虽然Fleming毒株缺乏赖氨酸残基,但它通过E2糖蛋白V265F突变获得了新的结合能力。此外,WEEV对VLDLR的使用与其他甲病毒不同,这表明其入侵机制在病毒进化过程中具有很高的可塑性。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1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