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双相时钟”模型为器官配备了专属的“衰老GPS”

研发家 | 2025-05-28 32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李昕研究小组提出了“线粒体双相时钟”模型,通过分析人体多器官线粒体突变的“衰老图谱”,揭示了线粒体通过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编码器官衰老,同时编码了随机性和确定性衰老程序,统一了复制衰老和代谢衰老的观点差异,为了了解多器官的异步衰老提供了新的时序观。5月27日,《自然-衰老》发表了相关研究。

以往的研究表明,细胞的“能量工厂”线粒体是古代细菌与真核细胞共生进化的产物,具有独立的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在生命过程中不断积累突变,突变率远高于细胞核DNA,这些突变可能与衰老和疾病密切相关。

研究小组利用罕见的变异识别技术,深度提取了来自国际公开数据库的1万多个线粒体转录组的低频变异数据。第一次系统地绘制了人体组织特异性的线粒体突变图,揭示了线粒体突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积累的“双相”时钟规律。

系列实验表明,线粒体突变在不同器官中的积累有不同的计时模式。在需要不断更新细胞的组织中,如皮肤和消化道,线粒体基因组往往会加速广谱积累和有害突变。此外,在细胞分裂的驱动下,脱氨基错误通过克隆扩张形成“随机突变扩散”,在器官衰老过程中起着功能障碍和肿瘤风险的“计时器”作用。

不同的是,线粒体基因组突变主要集中在特定的“热点”区域,在心脏、大脑等细胞不再分裂更新的组织中,形成“确定性损伤热点”,突变密度与器官能量需求有关,代表了这些器官长期负担导致功能衰退的“磨损”记录。

李昕说,“线粒体时钟”的“双相”性就像硬币的两面——增殖组织的“时间熵”和代谢组织的“空间损伤”,共同构成衰老的全景图。“线粒体时钟”提供了一种新的衰老研究工具,相当于为每个器官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时序相位的“衰老GPS”,同时评估多器官的衰老状态,为特定组织的早期诊断和干预策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