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浪潮中,让中国科技期刊成为“领头羊”

研发家 | 2025-06-01 33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馆员刘晓敏直言不讳地说:“世界知名出版机构基本上都是集团运营,而中国科技期刊大多是单一出版方式,无法在世界舞台上形成竞争力。”。她从期刊评估和数据服务的角度参与期刊工作,更加关注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建设和发展。她从制度机制、数字技术和社会化能力等维度提出了建议。

近年来,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迅速,英文期刊数量不断增加,国际影响力指标显著提高,成为世界第三大科技期刊出版国。然而,与国际一流期刊相比,中国期刊仍面临“单兵作战”的困境。以世界知名出版商为例,爱思唯尔有近3000种期刊,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有3100多种期刊,而中国平均每个出版商只运营1.7种期刊,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国际竞争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单一期刊的规模太小,无法承担数字产品的升级成本,很容易被新兴。”

面对挑战,刘晓敏建议,在现行期刊管理体系下,探索多元化集团化方式,区分主管、主办、出版平台的权利和责任,促进跨地区、跨机构资源的整合,打造大型期刊集群。她强调,目前,全球出版业正站在数字出版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中国应加快建立自主可控的数字出版平台,促进出版过程的智能升级。同时,引导期刊服务于全球学术交流,不仅要带出中国的成就,还要带来全球的优秀成就。

由于缺乏社会化造血能力,刘晓敏认为这是另一个关键制约因素。目前,中国期刊高度依赖财政投资。即使是最重要的期刊也依赖于政府项目的“输血”,而爱思唯尔出版业务的年收入超过50亿欧元的商业化能力显示了国内外市场化水平的巨大差距。她建议通过竞争国际市场,逐步从财政补贴转向引导出版集团的海外布局,寻求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最后,刘晓敏强调:“建设一流期刊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团结一致。我们积极拥抱集团化、数字化和社会化的发展路线。我们相信,中国科技期刊最终可以在国际学术领域从‘跑步者’转变为‘领导者’。”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