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赢:冷静应对青藏高原冰川消溶生态挑战

研发家 | 2025-06-01 22

青藏高原是中国天气气候变化的“上游区”和“启动区”,也是影响亚洲季风系统和中国气候异常变化的关键区域。在变暖变湿的双重冲击下,青藏高原冰川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气象局科技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张兴英指出,基于卫星遥感监测,青藏高原冰川近30年整体面积呈退缩趋势,退缩趋势逐渐加快。1985年至2020年,青藏高原冰川面积总体减少18%,年减少率414.8平方公里,年平均退缩率0.5%,面积从8.3万平方公里减少到6.8万平方公里。

冰川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候问题最敏感的区域,也是气候问题的可靠指示器和预警器。其加速消溶导致融水径流增加,冰川融水洪灾频率增加,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也增加了冰湖面积,冰湖崩溃事件频率增加。

张兴英表示,冰川融水和降雨量的增加导致西里盐湖面积持续扩大,盐度高、腐蚀性强的湖泊溢出风险增加,影响冻土结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对光缆、输油管道、电力线路等关键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

同时,冰川溶解也将加剧水源风险。青藏高原冰川融水径流仍处于增长阶段,可调节径流丰枯,对干旱地区绿洲经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自然作用。

“冰川融水量持续增加,融水径流普遍增加。现阶段,一般有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少水情况。”张兴英说,但当冰川进一步萎缩,冰储量逐渐下降时,冰川融水量将从增到减,导致融水径流减少,逐渐加重,沙漠化风险增加。一旦跨越这一拐点,青藏高原的“水塔”功能将趋于不平衡,对区域和下游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产生重大影响。

面对这场生态危机,传统的应对措施已经捉襟见肘。对此,张兴英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青藏高原监测体系建设,构建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多圈多元素、地空天立体精细监测体系,加强对冰川灾害链相关极端事件的监测;建立青藏高原气候大数据分析服务平台。

二是加快高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提高冰川灾害控制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标准,加强冰川灾害机制研究,重点提高冰川灾害预报评价能力,特别是青藏铁路、重大输油管道等重大工程。

最后,要重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建设,逐步形成和完善跨学科、多部门联动的科学防御机制。他认为,我们可以加强对系统技术研究的支持,进行增雪补冰实验,建立冰川保护区,努力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冰川保护方法体系。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