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码结直肠癌早期,武汉大学团队突破“密码”

研发家 | 2025-06-03 23

近日,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与泰康生命医学中心缪小平、田剑波教授在肿瘤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原创论文在肿瘤学期刊上发表。(Cancer Discovery),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据专家介绍,肿瘤的繁殖是一个复杂而秘密的过程,涉及细胞突变的积累、基因与环境的“较量”、染色质表观的重塑和肿瘤微环境的变化。结直肠癌的发展极具代表性。从正常组织开始,通过癌前关键的“网站”,如非进展期腺瘤和进展期腺瘤,最终恶化为癌症,为早期防控预留了宝贵的“窗口期”。然而,过去的研究更注重晚期,错过了捕捉早期关键分子特征的机会,尤其是癌前萌芽阶段。在此背景下,武大团队响应了《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中对肿瘤早期筛查的倡导,全力以赴。

在研究中,团队收集了102名患者的142个多阶段样本,收集了从健康到癌症各个阶段的“样本拼图”。利用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单核多组学习测序、空间转录组分析等前沿手段,对结直肠癌过程中的细胞异质进行了精细勾勒,识别了48个细胞亚群及其分子的动态变化,绘制了细胞动态互作网络图谱。研究发现,随着病变的推进,细胞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无序,信号通道也从维持稳态“反抗”为促进炎症和促进肿瘤增殖指明了发病机制分析和早期干预的方向。

团队开创性地构建了结直肠癌单细胞表达的数量状位点。(sc-eQTL)图谱,覆盖28种细胞亚型,精确识别16833个关联对,76%以上的位点具有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远远超过传统组织水平的“视野”研究。 sc-EQTL与大型全基因组的关联研究(GWAS)整合,挖掘细胞特异性功能的易感区域和致病基因。基于sc-eQTL的单细胞水平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更加惊艳,跨种族、多中心的大规模数据集验证有效。与样本相比,中国21874例人群病例中,高遗传风险组患癌症的风险比低风险组高1.34倍,预测效率远远超过传统模型,为精准防癌、早期筛查和高风险识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深入探索关键点rs4794979,团队发现它显著增加了中欧人患癌症的风险。分子层面显示,该点一方面诱导正常成纤维细胞“黑化”,通过复杂的调控转化为与癌细胞增殖相关的成纤维细胞;另一方面,创造免疫抑制微环境,帮助肿瘤细胞逃逸。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