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松委员:用安全屏障筑牢海岸

研发家 | 2025-06-04 22

顾名思义,海岸带是一个向海50米以内、向陆100公里辐射的过渡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所长秦松告诉《中国科学报》:“中国有18000公里的海岸线和345个濒海县区”:“海岸带不仅承载着‘海洋强国’、“美丽中国”等重大战略是“一带一路”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其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整体利益。”

然而,在快速发展的背后,海岸带面临着许多挑战。秦松直言不讳地说:“虽然中国的海洋经济规模巨大,但过度依赖沿海旅游、海洋渔业等传统主导海洋产业,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海洋产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环境压力,新兴产业比例太小,新质量生产力发展任务艰巨。”

近年来,从黄岛油库爆炸到天津港事故,海岸带产业发展中的风险控制亟待加强。

在世界范围内,气候变暖、福岛核污水排放等外部因素也影响了海岸带的生物多样性和资源承载能力,加剧了生态风险。区域管理体制的碎片化也成为制约海岸带整体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海岸带属于11个省市,缺乏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导致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发展存在明显缺陷。

如何协调海岸带的安全与高质量发展,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建设,是新时期海洋强国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秦松就这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他指出,要组织新一轮海岸带普查,重点调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典型海岸带生态系统海岸线资源、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变化,为科学决策提供量化依据。正如秦松所说,“数据是制定高质量海洋经济政策的基石”。

此外,他主张建立“海岸带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重点实验室,重点突破提高和重塑海岸带典型生态系统韧性的关键科技,服务海岸带战略资源保护和海洋新质量生产力培育,以海岸带环境监测网建设为基础,面向海岸带核安全保障、生态屏障建设项目等重大国家战略需求。

在经济发展方面,秦松建议加快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海洋经济示范区”规划建设,重点考验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和蓝色碳汇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调推进海洋资源保护和发展,维护和扩大国家海洋空间权益,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

秦松还重视政策支持。他呼吁制定“海岸带区域经济发展“十五五”规划。在政策支持下,他因地制宜,因海制宜,统筹布局海岸带空间,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和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链条互补、各具特色的“海洋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化”,构建“数字渤海”等大型科学设备。

秦松强调,海岸带治理不仅关系到环境保护,还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只有整合数据资源,优化管理体系,加快技术创新,才能真正筑起海岸带的安全屏障,推动中国走向海洋,为实现海洋强国梦想提供坚实的支持。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