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科学家首次实现二维金属普适制备

研发家 | 2025-06-07 33

三月十三日,《自然》(Nature)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研究员张广宇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网上发表。在科技部重点R&D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他们研发了范德华挤压技术的原子级制造,并首次实现了埃米极限厚度下各种二维金属的普遍制备。

国际审稿人一致对这项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开拓了二维金属的重要研究领域;代表二维材料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范德华在这项工作中开发的挤压技术为二维金属、合金和其他二维非范德华材料开辟了有效的原子级制造方案,有望为各种新的量子、电子和光子设备勾勒出美好的愿景。

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发现以来,二维材料在凝聚物理和材料科学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开启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二维新时代。在过去的20年里,二维材料家族迅速扩大。目前实验中可以获得数百种二维材料,理论预测近2000种。但这些二维材料基本上局限于范德华的一层材料体系。

原子薄极限的二维金属是近年来孜孜不倦的新型二维材料。它的实现不仅可以超越当前的二维范德华片层材料体系,拓宽二维材料家族,还可以衍生出各种宏观量子现象,促进理论、实验和技术的发展。然而,与范德华片层材料不同,金属是一种高度对称的非范德华材料,各向异性和强大的金属键对二维金属的制备具有挑战性。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做了很多努力来实现二维金属,但我们没有在原子薄的极限下实现大尺寸和本质的二维金属。

有鉴于此,研究小组开发了原子级制造的范德华挤压技术。通过对团队前期准备的优质单层MoS2范德华进行金属熔化和挤压,完成了埃米极限厚度下各种二维金属的普遍制备,包括 (Bi, 6.3Å)、锡 (Sn, 5.8Å)、铅 (Pb, 7.5Å)、铟 (In, 8.4Å) 和镓 (Ga, 9.2 Å)。范德华挤压制备的二维金属包装在单层MoS2上下,因此具有良好的环境稳定性(在超过一年的测试中没有性能下降)和非按键页面,有利于通过设备制备探索二维金属的特性。

电气测量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单层的电导率呈现出经典的金属行为,室温电导率可达~9.0。×106 S/m,与块状材料相比,室温电导率(~7.8×105 S/m)高一个数量级以上。此外,单层钢筋表现出明显的P型电场效应,其电阻可以通过网格电压控制到35%(块状金属一般小于1%),从而为低功耗全金属晶体管和高频器件的制备说明了可行性。此外,范德华挤压技术还可以通过原子精度控制二维金属厚度(即单层、两层或三层),为揭示之前无法企及的新奇层的自我旋转特性提供了可能性。

“这项研究是原子级制造的经典案例。通过使用两个相对的ML-MoS2/蓝宝石案例,我们展示了一个简单、有效、通用的vdW挤压路线,可以在原子薄的极限下实现2D金属。”共同通信作者张广宇表示,这项工作为实现二维金属、合金和其他二维非范德华材料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新的量子、电子和光子现象建立了多功能材料平台。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