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脚调查可使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低估50%以上

研发家 | 2025-06-12 22

6月11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以下简称青藏研究所)获悉,研究员王石平等联合多家单位,在珠穆朗玛峰绒布河流域进行的山地植被调查中发现,仅依靠山脚基带采样就会显著低估山地生物多样性,误差范围为13.5%至54.8%。

他们创新地采用了山体完整的垂直带采样设计,结合样线法和方法进行了相关的多样性研究,系统地比较了两种方法的差异。相关成果发表在《植物生态学报》和《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

“这项研究警告我们,生态调查的视野不能停留在山脚下。只有走上山,我们才能看到山上植被的全貌。”王诗平说。

绒布冰川是珠穆朗玛峰地区最大的冰川。其冰川融水形成的绒布河流域长129公里,海拔差近1500米。流域两岸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植被类型不同的山体,为不同海拔山体垂直带的物种丰富度和植被类型分布格局的变化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

研究小组选取了珠穆朗玛峰绒布河流域4个不同基线海拔(3810-5155米)的典型样品区和8座山,创新地采用了完整的垂直带采样设计,比较了传统山脚调查与全山调查的区别。“过去,由于青藏高原的寒冷缺氧和交通条件,大多数研究只沿公路调查山脚区域。”王诗平说,研究小组首次系统地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局限性——在山的中上部,单位区域的物种丰富度明显高于下部,如果有些山只检查山脚,就会错过一半以上的植物种类。

研究数据显示,单位面积物种在流域规模上的丰富度随海拔呈单峰曲线分布,独立山体的分布模式存在显著差异,包括U型分布和正相关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山体阴坡物种的丰富度普遍高于阳坡,揭示了坡度对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调节作用。

除了低估物种数量外,传统的植被垂直带谱划分方法也存在明显的误差。例如,当基线海拔设置在山的四分之一时,高山灌丛带的垂直分布高度被低估了527米,高山草原带被高估了440米。“这意味着,如果根据山脚数据推断全山植被模式,可能会导致生态保护规划的重大偏差。”论文第一作者、青藏研究所博士后李博文指出。

“我们的研究强调,完整的山地调查可以准确地定义植被带的边界。”青藏研究所博士后周阳说。作为我国在高海拔地区开展大规模垂直植被带谱调查的开创性工作,建立了“山脚-山顶”全梯度采样技术体系,为准确理解青藏高原植被垂直分布模式提供了实证依据,为未来青藏高原植被分布规律研究和高精度植被图编制提供了关键技术路径和数据支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意义。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