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水稻分荚调控的新机制

研发家 | 2025-06-14 44

近日,《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布了中国工程院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万建民团队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水稻分馏控制的新机制。

作为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提高水稻产量是缓解粮食短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之一。水稻产量受多种复杂因素影响,其中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是决定产量潜力的三个因素。在这三个因素中,穗数主要由水稻分荚能力控制。深入研究水稻分荚能力的调节机制,对改善水稻株型、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玉米、水稻、拟南芥、扁豆、番茄等植物都能抑制枝条。其中,TB1在玉米驯化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从多秸秆植物演变为单秸秆植物。研究表明,TCP基因的转录水平受到环境因素和植物激素的控制。然而,翻译后水平(特别是蛋白质水平)的控制机制仍然不完善。

TCP家族OSTB1(玉米TB1基因的水稻同源基因)和OSTCP19是抑制水稻分荚的两个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它们的翻译后调节机制还不清楚。

万建民的团队确定了一种含有F-box结构域的水稻分荚正调节基因RCN127,属于单子叶植物独特的F-box蛋白。研究人员发现,RCN127可以与Ostb1和Ostcp19相互作用,通过26S蛋白酶体介导其泛素化和降解,从而降低Ostb1和Ostcp19的蛋白质水平,削弱其对分荚的抑制作用,导致分荚数显著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增强RCN127在日本青河主要品种龙粳31中的表现,可以提高粮食产量,为增产提供可行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不仅揭示了TCP蛋白家族翻译后的调节机制,而且通过提高水稻分荚能力来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该研究获得了中国重大生物育种技术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计划、中央公益研究院基础研究业务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44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