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了代谢失调介绍血管损伤的新机制

研发家 | 2025-06-21 33

6月20日,记者从中山大学获悉,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魏艳红的团队研究揭示了新的代谢紊乱介导血管损伤机制,预计将对心血管疾病的辅助治疗产生重要影响。相关结果发表在《国家科学院》杂志上。

心血管系统作为环境污染物暴露的主要目标,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是环境归因风险最高的非传染性疾病,每年约有480万例心血管疾病死亡与化学暴露等环境因素有关。

心血管网络运行维护器官组织功能稳定,其损伤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病理基础,而且与神经和发育障碍等外源性化学物质的主要毒性作用密切相关。心血管系统的代谢非常活跃,而稳定的代谢是其保持结构功能的重要基础。研究发现,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可能会通过影响新陈代谢而导致心血管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魏艳红的团队长期致力于研究环境污染物的心血管毒性。团队选择了早期建立的应激诱导血管病变模型,发现膜受体Sema6A基于疏水相互作用的相态变化,分析了其固有混乱区域的结构类型及其捕捉表观遗传调节因素P300的空间隔离效应;通过联合核乳酸化修饰组学,CUT&Tag技术和单细胞分析策略,确定H3K9组蛋白乳酸化调节点、H3K18和糖酵解代谢关键调节蛋白Prmt5,阐明亚细胞间乳酸平衡紊乱和转录调节方法,构建乳酸化装饰异常、甲基转移酶功能障碍和糖代谢网络紊乱的正反馈环路。

本研究揭示了“相态依赖代谢紊乱”介导血管损伤的新机制,为深入了解环境污染物引起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同时,它也为识别血管毒性通道、选择早期识别和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