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单原子催化剂配位环境
研发家 | 2025-07-04 22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王爱琴团队受邀发表了一篇关于单原子催化剂配位环境的评论文章。Accounts发表了相关结果 of Chemical 在Research上。

张涛院士、李隽教授、刘景月教授等于2011年提出了单原子催化的概念,目前已成为国际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前沿。它在创新传统多相催化理论和现有工业催化技术方面表现出重要潜力,有望重塑多相催化的研究范式。

自概念提出以来,团队先后揭示了单原子配位环境的不均匀性,建立了单原子配位数与其电荷密度和催化活性的线性关系,开发了各种精细控制单原子配位环境的策略,提高了催化性能,从而发现了新的催化过程。同时,团队还发现了单原子配位环境的动态演变现象,丰富和加深了对单原子催化的理解。

基于以上研究,团队发现单原子催化将对多相催化活性位的认知从表面界面带入更准确的原子尺度。传统概念,如分散度和界面,是有限的。然而,以单原子为中心形成的局域环境——配位环境正在越来越广泛地用于描述其结果关系。配位环境主要包括载体、反应物种、溶剂、外场等。它决定了单原子的几何和电子性质,进而决定了单原子催化剂的性能。根据单原子是否直接成键,配位环境可分为内壳层(直接与单原子成键)和外壳层(不是单原子原子的评价)。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更多服务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支持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