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利用嫦娥六号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数据,成功构建了嫦娥六号着陆区高精度地形数据集,不仅准确定位了嫦娥六号着陆点,还观察了月球表面的微小特征,如土壤颗粒的粗糙度、陨石坑的实际形状、月球土壤的厚度、石头的丰度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通信》杂志上。
研究表明,嫦娥六号着陆点位于直径约51米的陨石坑(C1坑)西南边缘,属于月海玄武岩区。通过比较,研究人员发现该地区的地表粗糙度、陨石坑深度比、月球土壤厚度、石头数量等地质特征介于嫦娥四号和嫦娥五号着陆区之间,表明该地区的表面暴露时间大致介于两者之间。
同时,研究还发现,嫦娥六号着陆区充满了陨石撞击溅射的痕迹,在遥感图像上可以看到许多溅射辐射线。据计算,这里的土壤实际上是“混合配方”。大约35厘米厚的当地玄武岩(占30%-35%)来自着陆区附近的C1坑和5-16厘米厚的外来物质,可能来自更远的陨石坑(记者陆成宽)
赞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