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工程二期通过国家验收
研发家 | 2025-07-07 33

就像一个覆盖日本和地球空间全境的“天网”,通过多维度、多手段的协同观察,实时捕捉从太阳到地球的空间天气变化,为日本和地球的空间环境进行“CT扫描”。

3月21日,北京怀柔科学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基础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正式通过国家验收,中国空间环境探测领域又增加了一个“超级工具包”。

这是中国建成的第一个全面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设施,覆盖了世界各地的空间和空间,标志着中国的空间环境地基监测能力跃居世界领先地位,为全球空间天气研究贡献了中国计划。

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太阳和地球空间是人类探索宇宙和开展太空活动的重要舞台。然而,这里经常发生的灾难性空间天气可能会导致卫星罢工、通信中断、电网瘫痪等重大风险,威胁到国家安全和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刚刚建成的子午工程二期,就像给地球戴上了一面‘太空护目镜’。它的监控网络更大,设备更精密,观察更清晰,可以更早发现危险迹象并发出警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主任、子午工程中心主任李晖表示,这不仅保护了我们的航天器和地面设施,也为我国抢占空间科技战略制高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据报道,子午工程二期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牵头,与8个部门15个单位合作,创新构建“一链、三网、四焦点”监控体系,实现从太阳表面爆发、行星际传播到地球空间响应的全链跟踪监控。

“在第一阶段15个观测站的基础上,我们增加了16个新的观测站,建成了一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监测设备,显著提升了我国的空间环境监测能力。”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子午工程二期总工程师徐寄遥说。

例如,世界上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可以连续拍摄比太阳本身宽十倍的三维图像,甚至连日冕爆发都逃不过它的“眼睛”;世界上第一台全季节观测阵列式大直径激光雷达可以像夜视仪一样穿透高空迷雾,探测范围直达1000公里,灵敏度是国际同类设备的100-200倍;世界上最具探测能力的三站式相控阵非相关散射雷达可以用CT扫描数千公里的电离层...

试运行期间,子午工程二期连续获取空间环境观测数据,为外界提供数据共享服务,持续生产一系列成果,工程表现出色。如果2024年5月成功捕捉到超级磁暴事件,则完整记录了当时日本和地面空间环境对太阳活动的响应全过程,展示了其对空间天气事件的快速、高精度和全局监测能力。截至目前,科研人员已发表96篇科技论文,获得专利等48项。利用子午工程二期的监测数据。

目前,子午工程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已经融合运行。同时,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并主导国际子午圈大科学计划,以建立最完整的陆地东经120为基础。°至西经60°子午圈监测链为应对空间天气灾害、和平利用空间、促进外空领域人类共享未来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对日地空间环境全纬度、全天候、日落的三维观察,解决了太阳风暴、地球磁场变化等全球挑战问题。(记者陆成宽)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33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