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未雨绸缪”基因调控?

研发家 | 2025-07-10 22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冰与副研究员熊俊合作,系统阐述了细胞如何通过表观遗传机制“预置”基因表达状态,进而影响未来基因激活效率和反应速度。最近,相关论文发表在《遗传学年度回顾》中。

在多细胞生物体中,虽然大多数细胞都有相同的DNA,但它们可以对相同的信号做出多样化的反应。近年来,前沿成果发现,细胞会根据过去的信号“未雨绸缪”地控制未来的基因表达潜力,关键是表观遗传控制。根据传统观点,表观遗传的作用是保持基因的开启或关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细胞不仅能保持稳定,还能积极建立“表观遗传屏障”,控制未来信号下基因的响应节奏和强度。

本综述系统总结了四个核心的表观遗传准备机制:

(1)预激活,细胞提前降低特定基因的“激活门槛”,使其处于“准备出发”的状态,保证在接收发育或环境信号时能够快速高效地打开;

(2)预约约束是一种“缰绳”机制,与“预激活”相反。通过保持较高的激活屏障,可以帮助这些基因保持在“紧急缓发”的状态,避免过早或过度表达,从而保证基因表达的准确性和适度性;

(3)当记忆被转录时,细胞可以“记住”过去的基因激活。当它们再次遇到相同或相似的刺激时,拥有“记忆”基因的反应会更快更强,这是细胞适应环境反复变化的关键。

(4)转录耐受。在某些情况下,第一次强烈的信号刺激会增加基因的激活屏障,导致后期刺激中反应减弱甚至沉默。这种负反馈机制对避免过度炎症反应等组织损伤尤为重要。

综述进一步梳理了这些准备过程背后的分子机制,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表观遗传准备工作模型,深入探讨了基因选择性、“准备状态”跨越细胞分裂稳定继承的机制、细胞动态调节表观遗传障碍的关键策略等关键问题,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育畸形、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干预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该团队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新基石研究人员的支持。

赞一个

分享:
打开微信扫一扫
22
版权及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有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来自网络。登载本文的目的为传播行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招商合作
请您完善以下信息,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论文投稿
参加会议
合作办会
期刊合作
论文辅导
科研绘图
论文翻译润色
论文查重
其他
提交
专家招募
个人信息
联系信息
提交
在线客服
商务合作
专家招募
常见问题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
与学术大咖共探知识边界
出版无忧
投稿无忧
翻译服务
润色服务
自助查重
排版校对
科研绘图